
犹乡论。《旧唐书·薛登传》:“乡议决小人之笔,行修无长者之论。”
“乡议”是一个具有历史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和功能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乡议”指中国古代基层行政组织的评议制度,核心是通过乡里民众或乡官的集体讨论,对地方事务或官员政绩进行评议,并影响决策。该制度始于西周,盛行于秦汉时期,具有行政监督和民意反馈的双重性质。
西周至秦汉
乡议由乡官(如“三老”)主导,评议结果直接呈报朝廷,成为官员升贬的重要依据。例如汉宣帝时期,京兆尹王尊因政绩突出,被乡三老上书举荐,最终受到皇帝重用。
唐代
乡议演变为地方舆论(“乡论”),《旧唐书》记载其可影响官员仕途评价,如薛登所言“乡议决小人之笔”,强调乡里评议对个人声誉的作用。
当代语境中,“乡议”有时被类比为乡村民主议事活动,强调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自治模式,但这一用法更接近现代基层民主概念,需与历史制度区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旧唐书》等古籍或研究古代基层治理的权威文献。
乡议(xiāng yì)是一个汉字组成的词语,由“乡”和“议”两个字组合而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mù)和言(yán),总共有13个笔画。
“乡议”一词来源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组织按照地区划分,分为乡、县、州、郡等不同级别。乡议即是指在乡级政治组织中进行的会议和讨论。
“乡议”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鄉議」。
古代汉字写法中,表示“乡议”的字为「鄉議」,其中「鄉」表示乡级行政单位,“議”表示会议或讨论。在古代,乡议是乡级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个关于“乡议”的例句:“乡议会上大家就修建新的学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乡议”相关的词语有:“乡政”、“乡村”、“乡镇”等。这些词语都与乡级政治组织和乡村地区有关。
与“乡议”近义的词语有:“乡会”、“乡场”。这些词语都表示在乡级组织中进行的会议和讨论。
“乡议”的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字词来表示,但可以用“上级领导会议”或“国家会议”等来表示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