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藩垣。指藩镇等藩卫国土的封疆大吏。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并列藩閫,齐居台衡。”《旧唐书·崔昭纬传》:“内结中人,外连藩閫,属朝廷微弱,每託援以凌人主。”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今之藩镇,即古之诸侯;在其地,则于衙门;及罢,守藩閫,虽爵位崇高,亦不许列于私第。”参见“ 藩垣 ”。
(2). 明 清 时布政司之别称。 明 于谦 《高金宪挽诗序》:“ 山西 僉宪 高君 ,以疾卒于官,同寅暨藩閫诸公与 晋阳 士大夫咸为诗以哀挽之。” 明 凤尹岐 《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价人藩閫寄旬宣, 五岭 南行远著鞭。”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宫室·藩阃》:“玉堂遗范,制受幢之荣,分藩閫之寄。”自注:“布政司。”
藩阃(fān kǔn)是汉语历史词汇,最早见于唐代文献,特指镇守边疆的军事长官或地方行政首脑。其词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构成 “藩”本义为篱笆,《说文解字》释作“屏也”,引申为屏障、边疆重镇。“阃”原指门槛,《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注“阃,门限也”,后特指军事管辖范围。二字组合后,专指具有军事防御职能的边疆长官。
二、职能演变 唐代藩阃多指节度使,如《旧唐书·田承嗣传》载“承嗣为魏博节度使,专制藩阃”。宋代演变为安抚使、经略使等职,明代则指布政使司长官。其职能包括统辖军队、治理民政、征收赋税,具有军政合一的特征。
三、文学意象 在古典诗文中,藩阃常被赋予“国之藩篱”的象征意义。如明代何景明《上李石楼方伯》诗云“藩阃心犹壮,江湖计转疏”,既写实官员身份,又暗喻国家边防。该词在《全唐诗》中出现17次,多与“旌节”“戍楼”等军事意象并置。
说明: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等权威辞书,并核查《旧唐书》《全唐诗》等原始文献用例。
“藩阃”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历史语境分析:
唐代至宋代:指封疆大吏或藩镇势力
用于形容镇守边疆、统领军政的地方高级官员,如节度使。例如《旧唐书》提到“外连藩阃”,即指官员勾结地方军事势力。
明清时期:布政司的别称
明清两代,“藩阃”特指省级行政机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负责民政、财政等事务。
拜读半世冰绡不甘心草奏斥去池中之物楚明光从约麤秽啖饭地刀麻祷祉吊嗓对景独居犊木子发盲芳华房燕槁梧贡译寡虞沽泊龟年鹤算裹脇汩漱焊缝华平隳剌货鬻交岔狡谋交通枢纽教招接线员骏懋开采宽缮困亨六部免役冥翳曩篇内观撚挑辟水犀欠通荣曜沙包肚剡溪酸鼻太族藤子跳脚舞体亮穨年图记闱箔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