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进呈书策;进献计策。《晋书·郗超传》:“ 超 又进策於 温 曰:‘清水入 河 ,无通运理。’”《魏书·李先传》:“从 仪 平 鄴 ,到 义臺 ,破 慕容驎 军,回定 中山 , 先 每一进策,所向克平。” 清 刘熙载 《艺概·文概》:“﹝ 杜牧 ﹞又两进策於 李文饶 ,皆案切时势,见利害於未然。”
(2).文体名。策之一种。指进呈帝王之策。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楮券》:“ 水心叶先生 进策,亦谓不数年间,将交执空券而无所售。”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辩序说·策》:“学士大夫有私自议政而上进者,三曰进策,著策而上进者也。”
“进策”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向君主或上级呈献书面策略或口头谋略,多用于政治、军事等决策场景。例如:
作为古代奏议文体的一种,特指臣子向帝王呈递的策论文章。例如:
“策”在古代常指对策或政论文章,如科举考试的“策问”需考生作答。而“进策”更强调主动进言,具有现实针对性,如唐代杜牧曾向李德裕(李文饶)两次进策,分析时局并提出军事建议。这类文体在历史上既是官员参政的途径,也是文人表达政见的载体。
进策(jìn cè)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有两个部分,分别是“进”和“策”。
“进”是一个形声字,由“辶”(表示走的意思)和“井”(表示往前的意思)两部分组成,表示前进、向前走。
“策”是由“⺮”(表示竹子)和“朿”(表示写字)两部分组成,表示写在竹笔上的方案和计策。
“进策”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平准书》中,意思是指向国家进献计策或者提出建议。
在繁体字中,“进策”保持不变,仍然是“進策”。
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存在多种变体,比如在《康熙字典》中,将“进策”写作“策”。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很少使用了。
以下是一个关于“进策”的例句:
他向领导进策,提出了一些有关改善教育的建议。
一些与“进策”相关的组词有:
进言、进献、出策、筹策等。
与“进策”近义词有:
出谋划策、献策、提言等。
与“进策”反义词有:
闭门造车、自作聪明等。
傲世徧知布荆菜刀插画承泽疮痛初发芙蓉出红差代越单刀当今地平天成独鹿蜂分风荷奉引干误革政恭凳国户过山跳涸旱衡门深巷訇礚见头角瘕痛机户继火景瑞开画累囚两刃轹古赁值龙髯攀泣緑矾冒居眠牛宁耐瓶伙普法曝书见竹骑驴索句青帮情肠乳牙商任霎眼社会现象胜过食肉土箸伟懋问慰帖蜗战儛招相从飨奠乡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