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延;延误。 汉 蔡邕 《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选既稽滞,又未必审得其人。”《宋书·夷蛮传·倭国》:“每致稽滞,以失良风。”《明史·宦官传二·张彝宪》:“管盔甲主事 孙肇兴 恐稽滞军事,因劾其悮国。”
稽滞(jī zhì)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含义指“拖延、延误”,也可形容事物发展停滞不前。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该词由“稽”(停滞)和“滞”(缓慢)组合而成,字面意为“停滞不前”,常用来描述事务因拖延而未完成,或事物发展受阻的状态。
语境应用
延伸理解
该词不仅用于具体事务的拖延,也可引申为抽象层面的进展缓慢,例如经济、计划等长期无突破的状态。
通过以上古籍用例可见,“稽滞”多用于正式语境,强调因延误导致的负面影响。如需更多例句或近义词,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稽滞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作动词,意思是停滞不前、不流畅的状态。
稽字由稻字旁和既字旁组成。稻字旁属于“禾”部,表示与农作物相关的字;既字旁属于“田”部,表示与土地有关的字。
稻字旁的笔画顺序为:横、竖、撇、捺;既字旁的笔画顺序是:撇、横。
稽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是由稻字旁和既字旁组合而成。稽在古代有停滞、拖延之意,表明农田里的事物生长发展出现了困难或缓慢。
在繁体字中,稽字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稽字的形状有所不同。稽字旁的“稻”在古体字中曾经写作“禾”,既字旁在古体字中则写作“田”。
1. 项目进展稽滞,需要加快推进。
2. 由于问题的繁琐,工作进展稽滞了。
3. 这个计划的实施因为种种原因稽滞不前。
稽滞可以与其他词组合形成新的词语:
1. 稽滞不前:停滞不前,不流畅。
2. 稽滞不振:停滞不前,毫无进展。
3. 稽滞状态:呈现出停滞、缓慢的状态。
近义词:停滞、滞缓、缓慢。
反义词:顺畅、畅通、流畅、快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