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赋的意思、王赋的详细解释
王赋的解释
(1).犹王军。天子的军队。古以田赋出兵,故称。《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之老请帅王赋。” 杨伯峻 注:“王赋谓王军。”
(2).缴纳给天子的贡赋。 南朝 梁 刘潜 《谢始兴王赐柰启》:“ 酒泉 之实,称於王赋。” 唐 白居易 《题郡中荔支诗十八韵》:“近南光影热,向北道途长。不得充王赋,无由寄帝乡。” 元 杨维桢 《吴农谣》:“ 吴 农竭力耕王田,王赋已供常饿眠。”
词语分解
- 王的解释 王 á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王国。王法。公子王孙。王朝(俹 )。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王。蜂王。王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
- 赋的解释 赋 (賦) ù 旧指田地税:田赋。赋税。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念诗或作诗:登高赋诗。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赋予。赋有。天赋。禀赋。 古同“敷”,铺陈,分布。 笔画数:; 部首:贝; 笔顺编
专业解析
王赋是汉语复合词,由“王”与“赋”二字组成,需从字源、词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
王(wáng)
- 本义指最高统治者,《说文解字》释为“天下所归往也”,象征权力与正统性。
- 引申为“尊大”(如《诗经·大雅》"王此大邦"),或作动词“统治”(如《孟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来源:《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
-
赋(fù)
- 核心义为“征收”,《周礼·地官》载“以九赋敛财贿”,特指田税制度。
- 文学体裁:源于《诗经》“六义”,指铺陈直叙的文体(如《文选》单列“赋”类)。
- 军事含义:《汉书》"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中“赋”含兵役、徭役之意。
来源:《周礼注疏》《文心雕龙》
二、复合词“王赋”的引申义
“王赋”在古籍中多指君主征收的税赋,承载双重文化内涵:
- 制度层面:体现王权对土地、人口的支配,如《旧唐书·食货志》载“王赋所入,半在江淮”。
- 伦理层面:隐含“纳赋为民责”的儒家思想,《论语·颜渊》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即强调赋税合理性。
来源:《十三经注疏》《中国制度史》
三、文化关联
“王赋”常与治国理念关联:
- 《管子·治国》提出“取于民有度,赋敛有节”的平衡观;
- 杜甫《兵车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则批判苛赋,反映王权与民生的张力。
来源:《管子校注》《杜诗详注》
结语
“王赋”以制度性术语为核心,融合政治权力、经济制度与文化伦理,是理解古代王权治理的关键词。其释义需置于“王权-赋税-民生”三维框架中,方能完整把握历史语境中的深层语义。
网络扩展解释
“王赋”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专有词汇,主要有两种解释,具体如下:
一、基本释义
-
天子的军队
源于古代“田赋出兵”制度,即通过征收田赋来组建军队。这一含义在《左传·昭公十十年》中有明确记载:“天子之老请帅王赋”,学者杨伯峻注解为“王赋即王军”。
-
缴纳给天子的贡赋
指百姓或诸侯向中央朝廷缴纳的赋税或贡品。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诗句“不得充王赋,无由寄帝乡”便体现了这一含义。
二、延伸解析
- 历史背景:古代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田赋不仅是经济来源,也是军事力量的保障,“王赋”因此兼具军队与赋税的双重属性。
- 使用场景:多用于形容中央集权下的军事动员或财政制度,如南朝文献中的“酒泉之实,称於王赋”。
三、参考资料
- 详细引文可查看《左传》、杨伯峻注本及唐代诗文。
- 其他释义可参考辞海及古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霸祖毕聚驳击补复参阅长游觇见晨鸡车人脆嫩丹铅手丁稚抵隙妒女津符蔰改玉关报管蠡辜恩负义桂罇哈尔滨市合亲交凑缉获谨抑骏整夸诧狂慝魁头魁秀蓝田猿人良缘灵标六箸龙旜逻缉罗囊蘪芜美质怒涛庖丁骑火茶栖拙仁民爱物人物荣椽设陈身高矢口猖言手抄本松肪太乙舟田家乐同处通谢晤聚小叙夕冰邪怪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