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覆杅 ”。倒置的盂。喻稳固、安定。《韩诗外传》卷九:“君子之居也,绥如安裘,晏如覆杅。”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下震慴,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於覆盂。” 唐 张说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四海有覆盂之安。” 宋 王禹偁 《拟留侯与四皓书》:“既而革 秦 之暴,纂 尧 之绪,定覆盂之固,成垂拱之风。”
“覆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ù yú(注音:ㄈㄨˋ ㄩˊ),其核心含义是“倒置的盂(容器)”,比喻事物稳固、安定,不可动摇。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盂”是古代盛液体的敞口容器,“覆盂”即倒扣的盂。由于盂底宽大且倒置后不易倾倒,故引申为“安稳如山” 的象征。
比喻意义
多用于形容国家、政权或局势的稳固,如《汉书·东方朔传》中“安于覆盂”即指天下安定如倒置的盂,不可动摇。
典籍来源
用法扩展
宋代王禹偁《拟留侯与四皓书》以“定覆盂之固”比喻政权的长治久安,可见其逐渐成为文学中的经典意象。
古文例句
《汉书》:“圣帝流德……安于覆盂。”
此处以覆盂形容汉朝统治的稳固性。
现代用法
可用于描述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稳定状态,如“经济形势如覆盂般坚实”。
英文中可译为“as stable as an upturned basin”,强调稳固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书》《韩诗外传》等文献,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词典。
《覆盂》是一个古汉语词汇,通常用作动词,表示将碗或盆翻倒。
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覀和皿,其中覀是一个单独的部首,表示"覆盖",皿是另一个单独的部首,表示"盆、碗"。
根据《康熙字典》,《覆盂》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汉语中。而在繁体字中,覆盂的写法依然保留下来,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略有不同,比如在篆刻或隶书中,写成"覆盗"或"覆鱼"。字形演变后,字体也逐渐熟悉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覆盂》这个词的例句:
与《覆盂》相关的一些词汇有:
与《覆盂》意义相反的词汇是:
综上所述,《覆盂》是一个表示将碗或盆翻倒的词汇,拆分部首为覀和皿,源自古汉语,繁体字写法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古代汉字写法有些差异,但在字形演变中,字体逐渐熟悉化。与《覆盂》相关的词汇包括覆、倒、翻等,而与其意义相反的词汇有正、扣、倾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