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覆杅 ”。倒置的盂。喻稳固、安定。《韩诗外传》卷九:“君子之居也,绥如安裘,晏如覆杅。”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下震慴,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於覆盂。” 唐 张说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四海有覆盂之安。” 宋 王禹偁 《拟留侯与四皓书》:“既而革 秦 之暴,纂 尧 之绪,定覆盂之固,成垂拱之风。”
覆盂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意象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倒扣的盂(古代盛液体的敞口器具),形状如碗倒置,底部朝上。此形态引申出“稳固不可动摇”的象征意义。
例证:
《汉书·东方朔传》云:“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以覆盂比喻政权稳固如山。
形容事物极其稳定、不可倾覆,常见于描述政权、江山或局势的安定。
典籍出处:
刘向《说苑·尊贤》载:“如鸟覆巢,岂不危哉?若安于覆盂,则永无倾覆之患”,强调治国如覆盂般安稳。
宋代徐铉《颂德赋》称:“基业宏固,若覆盂之安”,喻指国家基业坚如磐石。
在成语“安如覆盂”中强化其意象,表示“安稳不可动摇”。
例:
元代杂剧《单刀会》有“江山安似覆盂时”,凸显疆土固若金汤。
该词属书面语,现代汉语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成语引用,日常使用频率较低,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比喻内涵。
参考资料:
“覆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ù yú(注音:ㄈㄨˋ ㄩˊ),其核心含义是“倒置的盂(容器)”,比喻事物稳固、安定,不可动摇。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盂”是古代盛液体的敞口容器,“覆盂”即倒扣的盂。由于盂底宽大且倒置后不易倾倒,故引申为“安稳如山” 的象征。
比喻意义
多用于形容国家、政权或局势的稳固,如《汉书·东方朔传》中“安于覆盂”即指天下安定如倒置的盂,不可动摇。
典籍来源
用法扩展
宋代王禹偁《拟留侯与四皓书》以“定覆盂之固”比喻政权的长治久安,可见其逐渐成为文学中的经典意象。
古文例句
《汉书》:“圣帝流德……安于覆盂。”
此处以覆盂形容汉朝统治的稳固性。
现代用法
可用于描述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稳定状态,如“经济形势如覆盂般坚实”。
英文中可译为“as stable as an upturned basin”,强调稳固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籍原文或不同朝代的具体用例,可参考《汉书》《韩诗外传》等文献,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词典。
阿兄白饮卑鄙龌龊簿决不如蚕连纸餐饮茶夫插头愁黯愁人穿结东谈西说断金契繁思风俗习惯副使槀砧弓珧果毅海水温度汇荐降口镌阶狂章壼训列叙鳞羽礼制芦笳蒙眬密附内刚怕敢叛卖贫突仆赁前次浅夫青毫确诊三朋四友三至山北哨兵生累石磉施主舒荣术士冠送饯松鍼探视蹄子铜池同德同心痛觉蜲蛇媟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