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顶至踵的意思、摩顶至踵的详细解释
摩顶至踵的解释
犹摩顶放踵。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鸡人始唱,鹤盖成阴,高门旦开,流水接軫。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
词语分解
- 摩顶的解释 .见“ 摩顶放踵 ”。.《法华经》谓 释迦牟尼佛 以 * 付嘱大菩萨时,用右手摩其顶。后为佛教授戒传法时的仪轨。《法华经·嘱累品》:“ 释迦牟尼佛 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 摩訶萨 顶,而作
- 踵的解释 踵 ǒ 脚后跟:举踵。接踵而至。 走到:踵见(常去相见)。踵谢。踵门相告。 追随,继承:踵继。踵武(跟着别人的脚印走,喻继承前人的事业或是效法前人)。踵事增华(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更加发展)。 笔画数
专业解析
“摩顶至踵”是汉语中常见的误写形式,正确成语应为“摩顶放踵”,出自《孟子·尽心上》。该成语由“摩顶”(摩擦头顶)和“放踵”(磨损脚跟)两部分构成,字面指从头到脚遭受损伤,比喻为践行信念或帮助他人不辞劳苦、自我牺牲。其核心语义包含三方面:
-
语义溯源
《孟子·尽心上》记载:“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此句以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为例,描述其推行“兼爱”主张时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汉代赵岐注《孟子》时强调“摩突其顶,下至于踵”,突显身体力行的程度。
-
词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词义扩展为两种用法:
- 褒义层面:形容无私奉献精神,如《汉语大词典》释义“不辞劳苦,舍己为人”。
- 中性层面:可指全身心投入某事务的状态,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列举的“虽摩顶放踵,犹不能成”用法。
- 认知误区
常见误写“摩顶至踵”源于语音近似性讹变,但“放”在古汉语中表“至”义更符合原典语境。语言学界多主张以《孟子》原文用字为准,如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中对此有专条辨析。
网络扩展解释
“摩顶至踵”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ó dǐng zhì zhǒng,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人不辞辛劳、尽心竭力,甚至不顾身体去完成某事。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字面理解:从头顶(“顶”)到脚跟(“踵”)都受到磨损,比喻全身心投入,极度辛劳。
- 引申义:强调为他人或事业奉献一切,舍己忘我的精神。
出处与典故
- 最早记载:出自南朝陈代沈炯的《为陈武帝与王僧辩盟文》:“僧辩等荷相国湘东王泣血衔冤之寄,摩顶至踵之恩,能不沥肝抽肠,共诛奸逆。”。
- 文化背景:常与“摩顶放踵”(出自《孟子·尽心上》)并用,均体现墨家“兼爱”思想中为他人牺牲自我的精神。
用法与示例
- 语法功能: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修饰人的行为。
- 例句:
“他为了扶贫事业摩顶至踵,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
“这份摩顶至踵的付出,最终换来了项目的成功。”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摩顶放踵、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 反义词:好逸恶劳、敷衍塞责、袖手旁观。
注意事项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既可用于褒扬奉献精神,也可客观描述辛劳状态。
- 易混淆点:需与“摩肩接踵”(形容拥挤)区分,二者含义完全不同。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如、2、8)。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其生百响拔搴鄙蔽篦篱操恶差除昌图潨洞荡秋千灯灺调革二分之祭恶讨纷纷洋洋粉连纸府经付现纲纪仆高暮贵易交汉宫妃横断横闹黄肠坚冰夹宣积烈经袠禁旅旧话重提就室抗眉可地延空尘枯尸羸兵林池陇右路菜簏簌漫戏淼漫劘切秣养盘尼西林平情贫族潜光秋吟遶膝煞有介事身壳申议隋窳天録屯列狎溺先卿洗劫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