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恩荫 ”。谓遇朝廷庆典,官员子孙承恩入国子监读书并入仕。此制始于 宋 初,是 汉 唐 门荫法的扩充。 清 制,文职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得送一子进监,期满录用。《文献通考·选举七》:“ 仁宗 庆历 中大减恩廕制入仕之路。”《明史·杨涟传》:“ 涟 遂抗疏劾 忠贤 ,列其************罪……滥袭恩廕,褻越朝常,大罪十三。”《清史稿·选举志五》:“恩廕:凡 满 汉 子弟奉敕送监读书,恩詔分别内外文武品级,廕入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曾逢 天启 乾恩荫,又见 弘光 嗣 厂公 。”
“恩廕”(又称“恩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僚特权制度,指官员凭借家族功勋或地位,使其子孙获得入仕或入学的特殊资格。以下是详细解释:
制度起源与定义
该制度始于宋代,是对汉唐“门荫法”的扩充。核心是朝廷在庆典、新帝即位等时机,允许中高级官员推荐子孙进入国子监读书,或直接授予官职,属于世袭特权的一种形式。
具体实施标准
历史争议与弊端
明代杨涟弹劾魏忠贤时,曾指其“滥袭恩廕”为第十三大罪,反映该制度常被权贵滥用(《明史·杨涟传》例证)。其弊端包括加剧官僚腐败、阻碍科举取士的公平性,最终被科举制逐步取代。
相关概念扩展
与“门荫”制度一脉相承,但恩廕更强调皇权直接恩赐,而非单纯依靠家族门第,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典型体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