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朱熹 集传:“绳,继;武,迹。言 武王 之道,昭明如此,来世能继其迹。”后因称继承祖先业迹为“绳武”。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木本》:“我欲绳武而不能,以著述永年而已矣。”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卜居源远溯,绳武迹遐窥。”
“绳武”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出自《诗经·大雅·下武》中的“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根据朱熹的注释(),这里的“绳”意为继承,“武”指足迹,全句表达对周武王功业的传承。因此,“绳武”本义是继承祖先的功业或德行。例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使用该词时,即取此义。
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出另一种解释:将“绳”理解为绳索,“武”指武术,引申为在艰苦环境中刻苦修行。此说法可能源于对字面的拆分解读,但缺乏古代文献佐证,属于现代引申用法。
在姓名学中(),“绳武”常被赋予双重内涵:
若用于学术或古文解读,建议采用《诗经》原义;若为现代创作或命名,可兼顾传统与引申含义。需注意不同语境下的侧重点差异。
《绳武》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指的是绳子和武器的组合。绳子在这里是一种武器运用的工具,用来制服对手、束缚敌人或进行攻击的辅助装备,与其他武器相结合使用。
《绳武》的第一个字“绳”,它的部首是 “糸”,是“纟”的旧字形,表示与线、绳有关的事物。它总共有六画。第二个字“武”,它的部首是“止”,表示与行动、斗争有关的事物。它总共有八画。
《绳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战争和武术传统。在古代,武术家和战士常常将绳子作为武器的一部分,用来制造杀伤性的攻击,或者用来捆绑敌人。这种使用绳子的技巧和战术被总结为“绳武”。
《绳武》的繁体形式为「繩武」。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绳武的写法与现代相似,没有太大的差异。
1. 他善于运用绳武,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2. 绳武是一种特殊而高级的武术技巧。
1. 绳索:绳索是由许多根绳子捆扎在一起形成的长绳,常用于攀登、索道等活动。
2. 武器:武器是指用来进行攻击或防御的工具或装备。
1. 绑缚:指用绳子、带子等捆绑或束缚住。
2. 擒拿:指用手法或器械将敌人制伏或抓住。
1. 解放:指解除束缚或获得自由。
2. 放松:指松懈、不再紧绷或紧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