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假板 ”。1.谓未经朝廷宣布的权宜任命;或指对低级官吏不须通过朝廷的任命。受任命者称假版官。《宋书·文帝纪》:“二十七年春正月辛未,制 交 、 寧 二州假板郡县,俸禄听依臺除。” 宋 黄庭坚 《卧陶轩》诗:“假版未通班,晓严梦逢逢。”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四:“选人之制始於 唐 ,自中叶以来,藩镇自辟召,谓之版授,时号假版官,言未授王命假摄之耳。”
(2).指权宜任命的证书。《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年》:“﹝ 慕容农 ﹞敕备假版,以 邃 ﹝ 睦邃 ﹞为 高阳 太守,参佐家在 赵 北者,悉假署遣归。” 胡三省 注:“假署者,权时以假版署置其官,未以白 燕王垂 也。”
“假版”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两种主要含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权宜任命
指未经朝廷正式批准,由地方或官员临时任命的低级官职。这类任命多为应急或特殊时期的权宜之举,受任者被称为“假版官”()。例如《宋书·文帝纪》记载,南朝宋文帝时期曾允许交州、宁州等地自行任命郡县官员。
任命凭证
特指临时官职的书面证明。如《资治通鉴》提到慕容农以“假版”任命官员,证书可暂时行使职权,但需事后向中央报备()。
在非正式语境中,“假版”可能被用于指代伪造品,如仿冒商品或证件,但这一用法属于现代网络语言中的衍生义,并非传统词汇原意()。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时需以历史文献为准。
假版,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两个字,由“假”和“版”组成。
“假”字的部首是“人”,总笔画数为9;“版”字的部首是“片”,总笔画数为8。
“假版”一词最初来源于印刷术。在古代,制作书籍的印刷技术并不发达,往往需要手工复制。而为了节省时间和劳动力,人们开始使用制作的印版进行印刷,这就是“假版”的由来。后来,这个词逐渐引申为其他领域的仿制品或不正规的版本。
“假版”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假版」。
在古代汉字书写时,有很多不同于现代的写法。关于“假版”这个词,古时候可能采用了不同的书写方式,但无法具体确认。
1. 他买了一本假版的名著,质量很差。
2. 这些假版商品涉嫌侵权,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假货、假药、假冒、假装等。
仿制品、盗版、山寨。
正版、真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