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周礼》载 周 时设置六官,以司马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 唐 武则天 时,曾改兵部尚书为夏官,不久仍复旧名。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后用为兵部的别称。《歧路灯》第一○五回:“﹝ 嘉靖皇帝 ﹞定目细看,并非武将,却是文臣……引见虽是夏官,旨意应下吏部。”
夏官是中国古代官制中的重要职官名称,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周礼》六官体系,其核心职能为执掌军事与军政事务。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渊源及职能演变角度分述:
《周礼》六官之一
夏官为周代设立的六大官职(天、地、春、夏、秋、冬)之一,全称“夏官司马”。《周礼·夏官司马》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其长官“大司马”统管军事、兵籍、军赋及边防,如《汉语大词典》释:“夏官,周官名,掌军政。”
后世官制的演变
唐代武则天曾改“兵部”为“夏官”,延续其军事职能。《辞源》释:“唐光宅元年(684年)改兵部为夏官,神龙元年(705年)复旧。” 明清时期,“夏官”一词逐渐成为兵部尚书的别称,见于《明史·职官志》等文献。
军事统帅职能
夏官司马主管国家军事体系,包括军队编制、将领任命、疆域防御及军令执行。《周礼》详述其职责:“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涵盖战时指挥与日常武备管理。
象征意义与五行关联
按五行学说,“夏”对应南方、火德,象征武力与肃杀。《礼记·月令》以夏官配属夏季,强调“赞杰俊,遂贤良”,体现武备与人才选拔的结合。
权威参考来源:
“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的重要称谓,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夏官是《周礼》六官(天、地、春、夏、秋、冬)之一,以大司马为长官,主管军政和军赋。下设小司马、军司马、军将等官职,并掌管虎贲氏(禁卫军)、职方氏(地理疆域)等具体事务,是军事管理的核心机构。
夏官虽在后世不再作为正式官名,但作为兵部的代称沿用至明清,成为古代职官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清代文献中仍用“夏官”指代兵部相关事务。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周代职官制度、唐代改制及后世影响,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文献通考》等典籍。
播乱不赢漕引逞力诚心诚意齿耋辞满漼然悼慑盗狱订道饤斗渡江楫蠹饷发抄反根风饕隔行革皮勾哄故典裹足汗液荷兰豆化塔徽网机案交体杰伟尽在不言中讥戏开善姱服餽挽两监列真笼络绿荫毛蓝默到木罂缶屈一指三折肱山经涉历神丽使心用腹水濆蜀笺庶尹熟纸跳白同归殊途头下突突抹抹枉累舞剧五十弦闲杂邪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