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周礼》载 周 时设置六官,以司马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 唐 武则天 时,曾改兵部尚书为夏官,不久仍复旧名。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六》。后用为兵部的别称。《歧路灯》第一○五回:“﹝ 嘉靖皇帝 ﹞定目细看,并非武将,却是文臣……引见虽是夏官,旨意应下吏部。”
“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中的重要称谓,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夏官是《周礼》六官(天、地、春、夏、秋、冬)之一,以大司马为长官,主管军政和军赋。下设小司马、军司马、军将等官职,并掌管虎贲氏(禁卫军)、职方氏(地理疆域)等具体事务,是军事管理的核心机构。
夏官虽在后世不再作为正式官名,但作为兵部的代称沿用至明清,成为古代职官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清代文献中仍用“夏官”指代兵部相关事务。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周代职官制度、唐代改制及后世影响,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礼》《文献通考》等典籍。
夏官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为夏朝的官员、夏朝的政权。
夏官的拆分部首是夊(辶辵)和宀(宀宝),它的总笔画数为7画。
夏官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历史,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建立者是大禹。大禹在位时设立了夏官,作为夏朝的政权机构,执掌国家大事。
夏官的繁体字为「夏官」,与简体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夏官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然而,关于夏朝的文献记载较为有限,对于夏官的确切古代汉字写法目前尚无确切资料。
1. 在夏朝时期,夏官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2. 夏官的职责包括管理国家事务、统领军队等。
3. 他被任命为夏官的官员,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组词:夏朝、夏王、官员、政权
近义词:夏政、夏权
反义词:商官、周宫
夏官是指夏朝时期的官员以及掌握国家权力的机构。它的拆分部首是夊和宀,总笔画数为7画。夏官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夏朝,作为夏朝的政权机构执掌国家大事。夏官的繁体字形式与简体字相同,古代汉字写法目前尚无确切资料。夏官的例句包括描述夏官职责和夏官官员的重要贡献。与夏官相关的词汇有夏朝、夏王、官员和政权。其近义词为夏政、夏权,反义词为商官、周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