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之一体。每首六句,隔句用韵。 唐 白居易 《与微之书》:“餘习所牵,便成三韵,云:‘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鑾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 庐山 菴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律诗至百五十韵者,有律诗止三韵者。”
(2).指曲一句六字三用韵。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西厢》:“ 元 人 周德清 评《西厢》云:六字中三用韵,如:‘玉宇无尘内,忽听一声猛惊。’及‘玉驄娇马内,自古相女配夫。’此皆三韵为难。”
“三韵”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诗体结构
指一种六句组成的诗体,隔句押韵。例如唐代白居易在《与微之书》中提到的三韵诗,共六句,第二、四、六句押韵。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也提到“律诗止三韵”,即短篇律诗仅三组韵脚。
平仄韵律
指诗词中平仄交替的韵律规则,表现为“平平平”“仄仄仄”的韵脚组合,强调声调高低的变化。
在元曲中,“三韵”指一句六字中三次用韵的特殊形式。例如《西厢记》中的“玉宇无尘内,忽听一声猛惊”,六字分三部分押韵,体现了曲词创作的技巧性。
在茶文化中,“三韵”也被借用于描述普洱茶的色、香、味特点(如回甘、喉韵等),但此用法属于特定领域的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或茶文化中的具体例子,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三韵》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同一个字在三个不同位置上出现相同的韵母。
《三韵》的部首是“言”,笔画数为7。
《三韵》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是古代汉字学典籍之一。
《三韵》的繁体字为「三韵」。
古代汉字的写法在演变过程中有所不同,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写法中,「三韵」的基本结构并未发生较大变化。
1. 他那篇文章中,使用了一种新颖的修辞手法,让整篇文章呈现了《三韵》的韵律美。
2.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能感受到《三韵》的韵脚,给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觉。
1. 三韵字:指在不同位置上出现相同韵母的字。
2. 三韵诗:指每句诗的韵脚都是相同韵母的诗。
韵律相同、同韵脚。
异韵、不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