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节与符。古代帝王授予使者的信物。 唐 沉亚之 《西边患对》:“盖天子之忧甚勤,与师长分节符,给所用以事边,何因?”
(2).节符须双方验合,因喻结合密切。《参同契》卷下:“观夫雌雄交6*媾之时,刚柔相结而不可解,得其节符,非有工巧以制御之。”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节符汉语 快速查询。
节符(jié fú)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节”与“符”二字组成,需分释其本义及引申义:
符节的信物属性
“节”指竹制凭证,“符”为金属或玉制信物,二者均为古代官员、使臣执行公务时的身份及权力凭证。如《周礼·地官·掌节》载:“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合并使用时,“节符”特指代表王命的信物,如《汉书·武帝纪》提及“持节符出巡”。
道教中的节令法器
在宗教语境中,“节符”指道教斋醮仪式中与节气、时辰对应的符箓,用于召神劾鬼。葛洪《抱朴子·内篇》载:“立坛焚节符,以通天神。” 此类符咒需严格按节气绘制,故称“节符”。
本义为竹节,引申为约束、凭证。《说文解字》释:“节,竹约也。”后衍生出“符节”“节气”等义。
本义为兵符或契约凭据,《说文》称:“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强调其剖分验合的信用功能。
二字组合后,“节符”在汉代文献中已作为固定词使用,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持节符以镇四方”,凸显其政治权威性。
现代汉语中“节符”已罕用,多见于古籍及道教文献。主要典源包括:
古籍原文示例
《后汉书·舆服志》:“节符者,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 ——此制为汉代使节信物标准形制。
需注意,“节符”不同于“符节”:前者侧重整体信物概念,后者为并列结构,强调“符”与“节”两类器物(如《周礼》分述“玉符”“竹节”)。
“节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古代信物
指古代帝王授予使者的凭证,由“节”和“符”两部分组成,需双方验合方能生效。例如唐代沈亚之《西边患对》中提到“分节符,给所用以事边”,表明其作为权力象征的用途。
比喻结合密切
因节符需严格匹配,后引申为“紧密关联”的象征。如《参同契》中“刚柔相结而不可解,得其节符”,强调事物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节符”核心含义为古代信物及由此衍生的密切关联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更多例句及文献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哀厚蝙蝠驫驫必力冰冸踟蹰嗤讶穿踰盗买垫箱钱愕怡阿意取容粉丝麸金羔雁关怀骨朵直姽嫿孤平古终含气含熏阁鸿乙满纸晦澁豁喇喇绛人贱目贵耳教令徼倖可烧而走苛小口分田款至刳艇猎客明绚模写亩丘弄璋铺递峭壑俏洁权现日西烧冷灶使用权收拊殊才殊服睡草司箴晚食惟有读书高遐蹈乡枌相复相懽嫺穆小词鸂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