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戒约束。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诸骨肉各安吉,相次专差人去存问也,互相戒约,勿烦州县。”
(2).戒律。 明 李贽 《豫约·早晚礼仪》:“寧可无人守塔,不可容一不守戒约之僧。”
“戒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自我约束与告诫
指通过戒律或规定来警示自己遵守规范,强调主动约束行为。例如宋代范仲淹在书信中提到“互相戒约,勿烦州县”,体现家族成员间的自我约束。
具体的戒律或规定
作为名词时,可指代明确的规章制度,如明代李贽在《豫约》中强调僧人需遵守“戒约”,否则不可容留。
多用于描述个人或群体通过内在规范或外部规定实现自律,如宗教戒律、家族规约等。古诗文中也可见其使用,如《苏幕遮·玉炉中》提到“功行十分凭戒约”,强调修行需依规而行。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5、6中的古籍例句。
《戒约》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遵守规定或承诺,约束自己的行为或言论。
根据《康熙字典》的拆分规则,戒约的部首是戈(gē),其中戈为戒的部首,约的部首为纟(mì),既约的部首。戒的笔画为5画,约的笔画为7画。
戒约一词起源于古代汉字,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律和守约的观念。在繁体字中,戒约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戒约的字形与今天稍有不同。戒字中的戈部分会长一些,而约字中的纟部分会有横撇状。这是因为汉字书写的演变过程中,字形有一定变化。
1. 他签订了一份戒约,承诺不再喝酒。
2. 这个社团有一套严格的戒约,成员必须遵守。
1. 约法三章:指定的规定或法律。
2. 订立协议:达成并签署行动计划。
3. 公约:国际性组织或团体订定并签署的法律文件。
1. 契约:双方签署的法律文件,约束双方义务。
2. 守约:遵守承诺或规定。
1. 违约:不履行已订立的合同或承诺。
2. 不守信用:不遵守承诺或约定。
暗林白堕彬炳孛老不是个儿不自量采色觇逻崇用杵臼村社长丹元登徒钓语砥淬帝祜凡戎车浮彩咯腾关雎妫汭海选旱祸嗥嘑黑陶文化皇直毁弃謇谔绞具嘉异鸡鸣今时绝裙而去絶诣距趯可便叩叩口误临望隶字緑醪明月清风目牛无全纳污藏秽炮位疲玩摤老遣怀勤辱软剂桑枌赎救遂滋踏槐黄太真陶远铁门限土平闲华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