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铁门限的意思、铁门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铁门限的解释

(1).用铁皮包裹着的门坎。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智永禪师 ﹞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头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鐡门限。”后用为来访请益者多之典。 宋 苏轼 《赠常州报恩长老》诗之二:“凭师为作铁门限,準备人间请话人。”

(2). 唐 王梵志 《世无百年人》诗:“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原谓打铁作门限,以求坚固,后即用“铁门限”比喻人们为自己作长久打算。 宋 范成大 《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箇土馒头。” 元 郑光祖 《塞鸿秋》曲:“ 金谷园 那得三生富,铁门限枉作千年妬。”

(3).比喻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和局限。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身之所歷,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踰此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铁门限,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严防出入的门槛或界限,后多比喻森严的门禁或不可逾越的规定、标准。

详细释义:

  1. 本义与典故来源: 该词典出唐代李绰《尚书故实》。据记载,南朝陈至隋唐间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在浙江吴兴永欣寺修行。因其书法造诣极高,求字者络绎不绝,竟至踏破寺门门槛。为保护门槛,智永“乃用铁叶裹之”,即以铁皮将门槛包裹起来。因此,人们称其门槛为“铁门限”或“铁门槛”。此典故生动描绘了因访客众多而不得不采取特殊措施保护门槛的情形,凸显了门禁之严或界限之固。(《尚书故实》原文载:“(智永)积年学书,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之‘铁门限’。”)

  2. 引申义与比喻义:

    • 森严的门禁: 指把守严密、难以随意进出的门户或关卡。强调出入受到严格限制。
    • 不可逾越的界限/标准: 比喻某种严格的规定、准则或界限,如同铁铸的门槛一样难以跨越或突破。常用于形容制度、规章、要求的严格性。

用法示例:

文化影响:

“铁门限”的典故不仅成为一个固定词汇,还常与“退笔冢”(智永将写秃的笔头埋成坟冢)并提,用以形容刻苦钻研、造诣精深,以至于达到门庭若市、影响深远的地步。后世也常以此典来形容书法大家的成就和影响力。(宋代《宣和书谱》等文献亦有相关记载和评述)。

“铁门限”一词,源于智永禅师以铁皮裹门槛的著名典故。其本义指用铁包裹的、严防踩踏的门槛,后引申为森严的门禁或不可逾越的界限、标准。它形象地表达了某种限制的严格性和坚固性,是汉语中一个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铁门限”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以下结合历史典故和文学引用进行详细说明:

一、基本含义

指严格且不可逾越的限制或规定,强调约束的绝对性。字面理解为“铁制的门槛”,象征坚固无法突破的界限。


二、典故来源与演变

  1. 访客众多的典故
    源自唐代智永禅师的故事。他因书法精湛,求字者众多,导致门槛被踏破,后用铁皮包裹门槛,称为“铁门限”。此用法形容来访者络绎不绝,后引申为某种限制的象征。

  2. 对人生的比喻
    唐代王梵志诗云:“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讽刺人们强求长久打算的徒劳。宋代范成大在诗中化用:“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表达对生命有限的感慨。

  3. 创作与经历的局限
    清代王夫之提出“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强调艺术创作受限于作者亲身经历,即使描绘宏大场景也需基于实际见闻。


三、其他文学引用


四、总结使用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尚书故实》《薑斋诗话》等原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门安于所习抱头鼠窜八阵图悲欢离合崩陁不当奇打当陡削房屋佛家搞惦工业管内滚牌军好善毫心鹤语画框黄光荒人化作回天脚管嗟泣接舆积潴拘愞垦艺阔蹑蒙倛密耗南箕北斗咆烋贫素千金之家请事日暖风恬日者鋭挫气索润含省吃细用升子赦恕市斤寿类爽别俗言叹悲特定跳大花透悟托慕诬己五凉闲争气小选谢亲酒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