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登徒子 的省称。 唐 李白 《感遇》诗之四:“ 宋玉 事 楚王 ,立身本高洁……一感 登徒 言,恩情遂中絶。” 明 徐渭 《握锥郎》诗:“小臣不比 登徒 辈,似隔银河路几千。”粤剧《搜书院》第二场:“问良心,如朗月,不是浪子 登徒 。”参见“ 登徒子 ”。
(2).复姓。 战国 有 登徒直 。见《战国策·齐策三》。
“登徒”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作为“登徒子”的省称
词源典故
源自战国时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文中虚构了楚国大夫登徒子向楚王诋毁宋玉“好色”,宋玉则反讽登徒子娶丑妻却生育五子,以此论证其“好色而不择美丑”。该典故使“登徒子”成为好色之徒的代称,后简化为“登徒”。
文学引用
唐代李白《感遇》诗“一感登徒言,恩情遂中绝”,明代徐渭《握锥郎》“小臣不比登徒辈”等,均以“登徒”暗喻品行不端者。
二、作为复姓
历史记载
战国时期有复姓“登徒”的人物,如《战国策·齐策三》提到的“登徒直”,是现存文献中较早的姓氏记录。
现代含义
如今“登徒”作为姓氏已罕见,其文化意义更多保留在“登徒子”的典故中,成为文学批评或日常语境中讽刺好色行为的典型符号。
总结
“登徒”既可指代好色之人(需结合语境),亦为古代复姓。其核心文化内涵源于宋玉的寓言式创作,通过反讽手法塑造了道德批判的经典意象。
《登徒》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登和徒。
登:部首为癶(爪),总笔画为12划。
徒:部首为彳(行),总笔画为6划。
《登徒》一词来源于《诗经·邶风·登徒子》这首古代诗歌。诗中描述了当年周朝国都洛阳的一位年轻人背负着行囊前往自己追求梦想的地方,其决心和坚定的信念使他能够克服困难和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登徒的繁体字为「登徒」。
在古代,登徒的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登»字则像个登山的足迹,而 «徒»字表示出手臂和腿。
旅徒、追徒、登高徒、登山徒。
登顶、追求、争取、追逐。
退缩、留守、停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