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节帅的意思、节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节帅的解释

指节度使。《新唐书·刘晏传》:“ 李灵耀 反, 河 南节帅或不奉法,擅征赋,州县益削。”《宋史·翟守素传》:“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 守素 久次不迁,殊无陨穫意。” 徐兴业 《金瓯缺》第四章:“莫不是令尊节帅来京颐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节帅(jié shuài)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官职称谓,主要指唐代中期至五代时期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节度使”的别称。其核心含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本释义

  1. 职权本质

    “节帅”中的“节”指皇帝授予的符节(如旌节),象征代天子行使权威;“帅”即统帅。该词强调节度使集地方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的地位,是镇守一方的最高指挥官与行政首脑。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节帅”词条释义。

  2. 历史背景

    唐代为防御边疆设立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其职权扩展至内地,形成藩镇割据。“节帅”成为这些拥兵自重的地方大员的代称,常见于史书与笔记小说。

    来源: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藩镇制度章节。

二、职能与象征

三、使用语境

该词多用于史书、政论及古代文学作品中,如:

“河朔三镇,节帅父子相袭,不奉朝命。”(描述藩镇世袭现象)

来源:欧阳修《新唐书·藩镇传序》,中华书局点校本。

四、演变与关联

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削夺节度使实权,“节帅”一词随之淡化,后成为对高级武官的泛称或文学修辞。其职权模式深刻影响了后世地方管理制度。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权威辞书、史学著作及原始文献,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大辞典》或《资治通鉴》等纸质典籍获取详实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节帅”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根据语境分为两种解释:

一、古代官职释义

  1. 基本含义:指节度使,是中国唐代至元代设置的军政长官,掌管地方兵权与行政权。
  2. 历史出处:
    • 《新唐书·刘晏传》记载:“李灵耀反,河南节帅或不奉法,擅征赋,州县益削。”
    • 《宋史·翟守素传》提到:“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守素久次不迁。”

二、成语释义(现代衍生义)

  1. 构成解析:由“节”(节俭、节制)和“帅”(威严、统帅)组合而成,形容人兼具节俭美德与威严气质。
  2. 使用场景:
    • 描述生活简朴但仪态庄重的人物形象,如:“他在任期间以身作则,节帅之风深受敬重。”

总结
“节帅”的核心含义为古代官职“节度使”,现代衍生义则侧重形容人的品格特质。需根据文本语境判断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暗气暗恼鳖菜不觉技痒猜测差歧尘腻刺针聪明过人撮抄打钩搭客谠臣调官动气蛾贼放赦返吟复吟繁重纷泊风俊凤闱芬葩关圣帝君鬼恠驩哗火筴戽水将校己方籍録景夜计日可期决平均布巨亿毛收入鸣钟旁嚣批患破旧强求启藩起讲弃物却略缺一不可三本三代山外宗收贿收解手帕树嫡糖纸庭燎痛贬外拆生意杇镘物俗挦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