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愤填胸”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拼音为qì fèn tián xiōng,字面意思是愤怒的情绪填满胸膛,形容极度愤恨的状态。与“义愤填膺”类似,但更强调因不公或受辱引发的个人愤怒。
二、出处与用法
三、近义词与辨析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如描述历史事件、文学人物情感,或强调对不公现象的强烈反应。例如:“听闻贪腐事件,民众无不气愤填胸。”
五、补充说明
部分文献中“愤气填胸”与“气愤填胸”混用,但后者更常见。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语义。
气愤填胸是一个成语,表示内心极度愤怒、憋闷的状态。它的意思是愤怒到了极点,仿佛气愤之气填满了整个胸腔。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或受到伤害时,内心所感受到的强烈愤怒和不满。
气愤填胸这个成语的三个字分别由"气"、"愤"和"胸"构成。其中,"气"是气的意思,声符为12335,又称为边符。"愤"是愤怒的意思,声符为3434,又称为气符。"胸"是胸腔的意思,声符为3511,又称为肉符。整个成语共计13个笔画。
气愤填胸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书》。它出自《晋书·皇后纪》:“太后愤怒填胸,不复梳洗。”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太后对不公平对待的愤怒和憋闷之情,从而生成了这个成语。
气愤填胸的繁体字为氣憤填胸。
在古时候,气愤填胸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气"可以写作"氣","胸"可以写作"胷"。唐代还可以将"气"写作"訹",表示不平之气。另外,康熙字典中还记录了一个写作"气"的变体字,但在现代并不常见。
他听到那个无理的要求后,气愤填胸,但还是强忍着没有表现出来。
愤怒、填满、胸腔
怒火冲天、怒不可遏、怒火中烧
心平气和、平静冷静、波澜不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