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时北方部族 赤狄 的一支, 鲁宣公 十六年(公元前593年),并于 晋国 。地在今 山西省 屯留县 南。《春秋·宣公十六年》:“ 晋 人灭 赤狄 甲氏 及 留吁 。” 杜预 注:“ 甲氏 、 留吁 , 赤狄 别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东逕 屯 留 县 城南,故 留吁国 也, 潞氏 之属。”
“留吁”是春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赤狄的一个分支,其历史与地理信息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部族归属
属于赤狄(北方狄族的一支),活动于今山西省南部地区,具体位于屯留县以南。
历史事件
公元前593年(鲁宣公十六年),晋国灭赤狄,留吁部族被吞并,标志着其独立政权的终结。这一事件在《春秋·宣公十六年》中有明确记载:“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
地理考证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浊漳水》中提到:“东逕屯留县城南,故留吁国也。”进一步佐证其地理位置在今山西屯留县南。
名称含义
“吁”在此处为部族名称的组成部分,其发音为“yù”,可能与古音译或当地语言相关,但具体语义已不可考。
“留吁”作为赤狄分支,是研究春秋时期民族融合与晋国扩张的重要历史对象。如需进一步了解其族源或文化特征,建议参考《左传》《史记》等先秦文献。
留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停留在原地,没有前进或离开的意愿或行动。
留吁是由部首田和口组成,总共有7个笔画。
留吁最早出自《易·观》:“留吁:观其所畜,而求其获。”后来被广泛用于描述人们在原地停留、不愿离去的情况。
留吁的繁体字为「留踦」。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留吁的字形稍有不同。田部的写法类似于「田」,而口部则类似于「人」。
他在园子里看花一整天都留吁不肯离开。
留恋、逗留、停留。
逗留、停留、滞留。
离去、出发、启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