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接迹的意思、接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接迹的解释

亦作“接蹟”。足迹前后相接。形容人多。 唐 赵璘 《因话录·徵》:“铜乳之臭,并肩而立,接跡而趋。”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声望既隆,求教者接跡而至。”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微子之命》:“后之经生不知此义,而抱器之臣、倒戈之士接迹于天下矣。”亦谓相继。 唐 韩愈 《伯夷颂》:“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跡于后世矣。” 明 刘基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惟冀其服膺乎不愧不怍之训,以接跡於古昔圣贤而后已也。”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歷 汉 文 、 武 、 宣 、 明 、 桓 、 梁武 、 唐宪 ,接跡效尤於后,至 宋徽 又更改皇上帝尊号。”


见“ 接跡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接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综合解析:

  1. 本义:足迹相接,形容人多或行动连续

    • 指人或事物前后相继,形容数量多或行动密集。例如唐赵璘《因话录》中的“接跡而趋”,形容人们密集前行。
    • 金代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中的“接跡而至”,表示前来请教的人络绎不绝。
  2. 引申义:相继、延续

    • 强调时间或事件上的连续性与传承。如韩愈《伯夷颂》提到“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指负面行为在后世接连出现。
    • 明代刘基的“接迹于古昔圣贤”则表达了对继承先贤精神的期许。太平天国洪秀全的文献中,该词也被用于描述历史事件的连续性。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日知录》《伯夷颂》等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接迹的意思

《接迹》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接触到足迹、痕迹”,也可用于形容找到某人或某物的迹象或踪迹。

拆分部首和笔画

《接迹》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辵”,分别表示手部和走路的意思。其中,“手”部表示该字与手有关,而“辵”部则表明该字与行走、足迹有关。

根据笔画顺序,这个词可以分为7个笔画。首先是“扌”部的3画,然后是右边的“⻌”部的4画。

来源和繁体

《接迹》这个词的来源并不确切。它是一个现代汉字词汇,没有明确的古代典故或出处。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都是“接迹”。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可能没有直接与《接迹》完全相同的字形。古汉字的演变与变体较多,但其意义基本相同。

例句

1. 警察在现场发现了罪犯的接迹。

2. 我们通过线索找到了丢失的钱包的接迹。

组词

1. 足迹:足迹是用来表示行走时留下的痕迹或印记。

2. 踪迹:踪迹是指动物或人留下的迹象,通常用于追踪或寻找。

近义词

1. 寻迹:寻迹也可表示追踪和寻找痕迹的行为。

2. 发现:发现意为找到某物或某人,也可以用于描述发觉某个事实或现象。

反义词

1. 遗失:遗失是指失去某物或某人,无法找到。

2. 消失:消失表示某物或某人突然不见了,没有留下任何迹象。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