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conomize and decrease] 减少用度或费用
节约减省。《旧唐书·肃宗纪》:“自今以后,朕常膳及服御等物,并从节减,诸作坊造坊并停。”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京边折银给军皆是六钱五分, 蓟镇 独是四钱五分。始者盖因本镇米贱,权为节减,原非经制。” 梁启超 《开明专制论》:“至於预算,政府常欲膨胀,人民常欲节减,此普通之现象也。”
“节减”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节”和“减”两个语素组成,具体含义如下:
词义解析
应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语境,如财务规划、政策文件、企业管理等场景。例如:
近义词对比
反义词
常见误用
需注意与“节俭”的区别:
“节减”是“节约+减少”的复合动作,多用于组织或系统性场景,强调通过主动控制实现资源优化。
节减,指减少、简化或削减。它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进行限制或减少,尤其是在经济、资源等方面。
节减的拆分部首是“艹”,表示与植物相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2。
节减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在古代,人们用节省的方式来控制消费和保护资源,因此逐渐衍生出了“节减”这个词。
节减的繁体字为「節減」。
在古时候,节减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有些古代文献中将其写作「节剪」或「节减」,但它们的意思都和现代汉字相同。
1. 在目前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节减浪费。
2.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政府决定节减私家车的使用。
节俭、节省、减少、减轻等。
削减、缩减、减少等。
增加、扩大、扩展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