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蜻蜓 ”。
“蜻蝏”是“蜻蜓”的异体写法,属于汉语中较为少见的词汇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蜻蝏”读音为qīng tíng,与“蜻蜓”完全相同,指代同一种昆虫。蜻蜓是益虫,捕食小飞虫,幼虫称为“水虿”(生活在水中)。
文字溯源
相关词汇
需注意与“蜻蛚”(蟋蟀别称,拼音qīng liè)、“蜻虰”(蜻蜓别名)等相近词区分,这些词形似但含义不同。
文化关联
蜻蜓在文学中常象征轻盈灵动,如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而古诗词中“蜻蛉”“蜻蝏”等写法多见于明清文献。
建议现代语境下使用“蜻蜓”标准写法,仅在研究古籍或方言时需注意“蜻蝏”等异体形式。
《蜻蝏》是一个汉字,是指蜻蛉和蝇的合称,通常用来表示蜻蝉。
《蜻蝏》的部首是虫字旁,它由7个笔画组成。
《蜻蝏》的来源较为复杂,据研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尔雅·释草虫》中。
《蜻蝏》的繁体字为「蜻蜓」。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古代对于「蜻蝏」的写法常常会用「寸代虫」来表示。
他看见一只蜻蝏在花丛中飞舞。
蜻蝏翅、蜻蝏光、蜻蝏舞。
蜻蜓
飞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