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碔砆的意思、碔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碔砆的解释

似玉之石。《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碝石碔砆。” 李善 注引 张揖 曰:“碝石、碔砆,皆石之次玉者……碔砆,赤地白采,葱蘢白黑不分。” 唐 陈子昂 《荆州大崇福观记》:“文彩构槛,碔砆砌阶。”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 忠州 乐磧市 出玉石,舟至岸,人竞持来求售,虽光莹可观,然皆碔砆也。”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帅阃宾贤》:“真个是碔砆眩玉,鱼目疑珠,駑驥相猜。” 清 赵翼 《题陈东浦藩伯<敦拙堂诗集>》诗:“连城有真璧,未可碔砆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碔砆(wǔ fū),汉语词汇,指一种似玉的美石,常被用来比喻外表美好但实质普通的事物。以下从词典释义、词源考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基本释义

  1. 似玉之石

    指外观近似玉石但质地不及真玉的天然石材。《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似玉的美石”,强调其“形似玉而质非玉”的特性。

  2. 喻指虚有其表

    引申为徒具华丽外表而内在平庸的事物。如明代宋濂《送邓贯道还云阳序》以“碔砆乱玉”讽喻伪饰才学者。

二、词源考证

三、文化内涵

  1. 哲学隐喻

    道家思想常以碔砆类比“华而不实”,如《淮南子》以玉喻德,碔砆则暗指未臻至善的品性。

  2. 鉴藏意义

    古代赏石文化中,碔砆因易与玉混淆,成为辨识真伪的典型参照物。《格古要论》载其“色白微青,质粗松”,为鉴玉重要标准。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3. 《文选注》(李善)
  4. 《淮南子·俶真训》
  5. 《格古要论·珍宝论》(曹昭)

网络扩展解释

“碔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不常用,以下是综合解析:

  1. 读音与结构 发音为wǔ fū(“碔”读第三声,“砆”读第一声),两字均为“石”字旁,表明与矿物或石头相关。

  2. 基本释义 指似玉的美石,即外观接近玉但质地不及真玉的石头。常被用于比喻看似美好却非真正珍贵的事物,或借指资质平庸之人。例如《山海经》中提及“碔砆”形容石质如玉却非玉。

  3. 文化意蕴

    • 文学比喻:古代文人用“碔砆”反衬真玉(比喻真才实学),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提到“碝石碔砆”,以区分普通美石与和氏璧等珍宝。
    • 哲学隐喻:象征表象与本质的差异,提醒勿被虚华迷惑。
  4. 相关文献 在《汉书·地理志》《文心雕龙》等典籍中均有出现,常与“珷玞”混用(同义词不同写法)。

由于当前搜索结果未直接提供“碔砆”的释义,以上内容基于古汉语常用字词典及文献用例归纳。如需更权威解释,建议查阅《汉语大字典》或《说文解字注》。

别人正在浏览...

本务辨具博闻辩言裁划采香路参本赤狄吃屁齿索穿治磴道登伽佗得心嫡妇东京六姓独拔敦碻蜂蛱封建社会主义关节炎孤魂野鬼鞼盾孤筇弘粹昏淫火盆骄熙讦言借韵静场髻子矩形嶱嵑口分田揆课六姻刘墉满江红漫淹庙画墨启谋臣猛将莩甲钱钞钦嘉遶萦駥骥戎翟丧物是后失马塞翁手足异处祀祷帑库谈诉桐柏宫豱公象形文字戏酒西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