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天神。帝王郊祭的古礼。《周礼·天官·司裘》:“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 贾公彦 疏:“谓四时所有祭天之事皆共之。”《汉书·郊祀志下》:“祀天则天文从,祭墬则墬理从。” 清 朱大韶 《驳万氏分至不系时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 周 以冬日至,祀天於南郊,以 后稷 配。”
“祀天”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仪式,其含义和演变可综合以下要点说明:
“祀天”指古代帝王或贵族祭祀天神的典礼,源于对“天”作为至高神明的崇拜。该仪式通过特定礼仪表达对天神的敬畏与祈求,核心目的是维护统治合法性、祈求国泰民安。
如今北京天坛等地仍保留祀天遗址,成为历史文化象征。民间亦有简化祈福活动,但不再具有政治属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细节或历代演变,可查阅《周礼》《汉书》等典籍,或参考天坛博物馆资料。
祀天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礻”和“天”两个部分组成。
“礻”作为一个部首,位于左侧,表示与祭祀有关的事物。它的拆分部首是“示”,并且它的笔画数为4。而“天”作为另一个部首,位于右侧,象征着自然界的天空。它的拆分部首是“大”,并且有4画。
《祀天》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社会中,人们常常举办祭祀仪式来敬拜天神,并祈求天意的保佑。因此,“祀天”一词被用来描述这种仪式和活动。
繁体字"祀"的写法为「禩」。
在古代写法中,汉字“祀”是由上部的“礻”和下部的“巳”构成。古时候的“祀”字与现代字形略有不同,但仍保留了“礻”作为部首的特点。
1. 我们举行盛大的祀天仪式,以感谢上天的恩赐。
2. 在祀天仪式上,人们向天神祈求丰收和平安。
祀天的组词可以有:祀天仪式、祀天庙、祀天活动等。
祀天的近义词可以是祭天、祭拜天,反义词可能是亵渎神明、违背天意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