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击刺的意思、击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击刺的解释

(1).用戈矛劈刺。《书·牧誓》“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 孔 传:“伐谓击刺。” 孔颖达 疏:“戈,谓击兵;矛,谓刺兵。故云伐谓击刺。” 唐 刘知几 《史通·模拟》:“ 王劭 《齐志》述 高季式 破敌於 韩陵 ,追奔逐北,而云‘夜半方归,槊血满袖’。夫不言奋槊深入,击刺甚多,而但称‘槊血满袖’,则不闻者亦知其义矣。” 宋 叶适 《上西府书》:“使其民便於击刺,狃於兵革,遂悍而不反,若 秦 人之末世,固为非也。”

(2).引申为攻伐,诛杀。 宋 曾巩 《菊曩二右班殿直制》:“尔能击刺丑类,献其首级,宜升位序,以奬尔劳。” 清 黄遵宪 《纪事》诗之八:“乌知举总统,所见乃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璽。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刺。”

(3).谓击刺之术。《史记·日者列传褚少孙论》:“ 齐 张仲 、 曲成侯 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七:“少年学击刺,妙伎过 曲城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五:“举子 尉迟匡 , 幽 并 耿概之士也,以频年不第,投书於右座,皆击刺之説。” 宋 苏轼 《上皇帝书》:“授以却仞刀槊,教之击刺。” 王闿运 《李仁元传》:“ 仁元 居 河北 ,习击刺,马上运一丈矛,直衝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击刺”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深度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动作层:

  1. 基础释义

    指用兵器进行攻击性动作,《汉语大词典》定义为“以刃器向前突袭”,强调进攻时力道与方向的结合,如《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引其匕首提秦王”即属此类动作。《古代汉语词典》补充说明该词特指“短兵器近距离突刺”,常见于先秦文献对战阵技法的记载。

  2. 历史语义演变

    《说文解字注》解析字形构成:“击(擊)从手从毄,示手持器械;刺从朿从刀,象尖刃穿透”。汉代《释名·释兵》特别区分:“直刃推为击,锐锋突入为刺”,这种技术差异在《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女剑法中具象化为“击不过肩,刺不过膝”的攻防要诀。

  3. 文化应用维度

    作为古代武艺体系术语,《中国武术大辞典》指出其包含三个技术要素:①持械手法(如剑术中的立刺、斜击)②发力方式(腰腿劲贯穿兵刃)③战术意图(破甲、断筋等特定攻击目标)。唐代《太白阴经》将“击刺之法”列为军阵训练必修科目,宋《武经总要》更细化出枪术的八种击刺组合。

网络扩展解释

“击刺”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结合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可具体解释如下:

  1. 用戈矛劈刺(本义)
    指古代战争中用戈、矛等兵器进行攻击的动作。如《尚书·牧誓》中“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的注解提到“伐谓击刺”,孔颖达进一步解释“戈为击兵,矛为刺兵”,说明“击刺”是古代战术中的基础攻击方式。

  2. 引申为攻伐、诛杀(抽象义)
    在历史文献中常被用来比喻军事征伐或政治斗争中的暴力行为。例如:

    • 宋代曾巩提到“击刺丑类,献其首级”,指讨伐敌人;
    • 清代黄遵宪诗中“小亦成击刺”则暗喻内部权力争斗。
  3. 指击刺之术(武术范畴)
    特指古代武术中的刺杀技巧,如《史记》记载齐国张仲、曲成侯因擅长击刺之术而闻名,三国阮籍诗中“少年学击刺”也反映了这一技艺的传承。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白盖半老徐娘保宥并威偶势不谓潮勇趁走出厂价格搭缝大醮当今无辈顶望冻刺刺二曜二嬴風飈桂饵欢谑话箱頮面器胡麻油活力检操将仕郎镌椠眷想决杖看不惯燎祭烈文立仆耧犁赂贿率导貌合形离梅关密友迷真闹台娘姨炮打灯偏振偏陬倾仄若不沙三角珊瑚钩射钩声控耍趣水净鹅飞踏蹻堂筵亭父突围文玉树武守午夜钟险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