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出《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后以“蹐地跼天”形容戒慎小心。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请上尊号第二表》:“蹐地跼天,不胜大愿。”
“蹐地局天”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jí dì jú tiān,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人戒慎小心、极度谨慎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经典来源
该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局”指蜷缩身体,“蹐”指小步行走),原意是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后引申为行事谨慎。
历史引用
唐代白居易在《为宰相请上尊号第二表》中曾用“蹐地局天,不胜大愿”,进一步强化了其“谨慎谦卑”的语境。
字面意义
“蹐地”指轻步行走,避免触地有声;“局天”则形容缩身低头,避免顶撞上天。两者结合,强调在狭小环境中仍保持高度谨慎。
引申意义
多用于形容人在复杂环境或高压下仍恪守本分、言行审慎,甚至带有战战兢兢的意味。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诗经》原文或白居易文集(来源:、6、8)。
《蹐地局天》是一个成语,意指步行时地势平稳,行路得心应手,仿佛稳步迈向天空。它象征着人们在奋斗和行进中势如破竹,轻而易举地克服困难,达到成功。
《蹐地局天》的拆分部首为“足”和“地”。它的总笔画数为23画。
《蹐地局天》最早见于《韩非子·说林》:“士蹐地局天,足蹋四海。”这句话中的“蹐地局天”形容了士人行走自如,游刃有余的境地。
繁体字为《蹾地局天》。
古代汉字写作《蹾地局天》。
他在工作上蹐地局天,轻松地处理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
蹐步、蹐地、局地、浑水摸鱼。
如履平地、行云流水、步履不停。
困境四伏、万难重重、步履维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