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武才的意思、文武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武才的解释

文武兼备的才能。《隋书·李雄传》:“以卿兼文武才,今推诚相委,吾无北顾之忧矣。” 唐 袁暉 《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欲识恩华盛,平生文武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武才指兼备文才与武略的才能,形容人学识渊博且精通军事策略,是古代对杰出人才的高度评价。以下从释义、出处及用法三方面详述:


一、释义

  1. 字义拆解

    • 文:指文治、学问、辞章等文化素养。《说文解字》释“文”为“错画也”,引申为礼乐制度与典籍学问。
    • 武:指军事、勇力、战略等武力才能。《左传·宣公十二年》以“止戈为武”,强调以武力平息战乱的能力。
    • 才:通“材”,指资质与能力。《说文解字》注“才,草木之初也”,喻指人的天赋与才干。

      文武才即二者兼备,体现“出将入相”的全才特质。

  2. 整体含义

    形容人兼具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统兵作战的胆略,如《汉语大词典》释义:“谓文武兼备的才能”。此类人才在历史上多担任要职,如宰相、元帅等,典型代表如诸葛亮(“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二、典源与用例

  1. 历史文献记载

    • 《晋书·谢安传》:

      东晋名相谢安被赞“有文武才略”,曾以“围棋赌墅”镇定应对前秦南侵,后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印证其文韬武略。

    • 《旧唐书·房玄龄传》:

      唐太宗称房玄龄“识达文武”,因其既参与制定典章制度,又随军谋划军事战略,助建贞观之治。

  2. 文学化用

    唐代诗人李峤《武》诗云:“列将怀威抚,匈奴畏夏名”,暗喻将领需文武兼修,以文德怀柔、武功威慑并重。


三、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明确收录词条“文武才”,释义为“文武兼备的才能”,引《晋书》谢安例证。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才”通“材”,指复合型才能,常见于史书对能臣的评述。


四、现代用法延伸

今多用于赞誉杰出人物(如企业家、政治家)兼具战略思维与执行魄力。例如:

“他主持科技研发时洞察行业趋势(文),应对市场危机时果断革新(武),堪称当代文武才。”


参考资料

  1. 《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旧唐书·卷六十六·房玄龄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网络扩展解释

“文武才”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一个人兼具文化才能和武艺才能,体现了全面的能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文武才”由“文”“武”“才”三字构成,其中:

二、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隋书·李雄传》:“以卿兼文武才,今推诚相委,吾无北顾之忧矣。”唐代袁晖的诗句“欲识恩华盛,平生文武才”也引用了这一表达。

三、应用与示例

  1. 历史人物:如唐代名将李靖,史载其“少有文武才略”,既能著书立说,又能领兵征战。
  2. 文学描述:常用来形容杰出人物,如明代白常灿“具文武才识”,既善诗文又通军事。

四、近义词与扩展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哀容按视百折千回班声薄装褊衣不茹柔楚驿剉碓登实點寶肥衍风潇雨晦服习苟或雇佣劳动昏曙靃靡交杯寄留经远跻升集中营君国哭奠狼牙修老虎凳雷氏琴理折六出里谚律例馆麦秀两岐密坐默到偏发偏徇瓶罍之耻辟睨扑克牌樵径乔松之寿情取清行勤廉嶔嵌圈子劬顇任性妄为审罚眎掌霜翼四险坛盏特洛伊木马伟悍闻士相待嚣聒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