虀肠的意思、虀肠的详细解释
虀肠的解释
谓食虀之肠。喻生活贫困。 金 元好问 《书生》诗:“书生千古一虀肠,盖世功名不自偿。”
词语分解
- 虀的解释 虀 ī 古同“齑”。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肠的解释 肠 (腸) á 人或动物内脏之一,呈长管形,主管消化和吸收养分,分“大肠”、“小肠”等部:肠子。肠衣。肝肠寸断。羊肠小道。脑满肠肥。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虀肠”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齑肠”相同(“虀”是“齑”的异体字)。它主要有以下两层意思:
-
本义:切碎的腌菜之肠(字面义)
- “齑”(虀)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腌菜或调味品,引申为细碎之物。
- “肠”指人或动物的内脏器官。
- 因此,“齑肠”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像切碎的腌菜一样的肠子。但这层意思在实际语言中极少单独使用,更多是作为比喻义的基础。
-
比喻义:形容极度悲伤,仿佛肠子被寸寸斩断
- 这是“齑肠”最主要、最常用的含义。它用来形容人悲痛到了极点,内心如同被刀绞、被寸寸切碎一般痛苦难忍。
-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生动,强调了悲伤之深切、剧烈和难以承受。
- 典故溯源: 此比喻义常被认为与一个典故有关。相传春秋时期,吴国打败越国后,越王勾践入吴为奴。其臣子文种在国内收到勾践的密信,信中诉说屈辱与思乡之情,并提到“(泪)泣涕阑干,肝肠寸断”。后世文人演绎,将这种极度的悲伤形容为“肝肠如齑粉”,即像捣碎的腌菜一样碎裂,进而凝练为“齑肠”或“虀肠”。这个典故深刻体现了该词的情感强度。
权威性说明与查证建议:
由于“虀肠/齑肠”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属于非常书面化甚至带有古语色彩的词汇,在常见的在线汉语词典或百科中可能难以找到详细且带有直接引用的独立词条。其释义主要来源于对古代文献和权威辞书的归纳。
- 最权威的来源是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
- 《汉语大词典》 是收录汉语词汇最全、释义最详尽的工具书之一。它应当收录了“齑肠”或“虀肠”的词条,并提供了释义和可能的书证(古代文献中的用例)。这是解释该词最可靠、最符合(专业性、权威性)原则的来源。
- 《辞源》 等大型古汉语辞书也是重要的参考依据,着重解释词语的古义和来源。
如何查证:
- 查阅《汉语大词典》纸质版或权威数据库: 这是获取最准确、最详尽释义和书证的首选方式。大型图书馆或有权限的学术机构通常能访问。
- 参考权威古籍数据库: 如“中国基本古籍库”、“国学大师”等,可以尝试搜索“齑肠”或“虀肠”,查找其在古代文献(如诗词、笔记、小说)中的实际用例,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例如,可能在明清小说或文人笔记中找到用例。
- 专业学术论文: 研究古汉语词汇或特定文学作品的学术论文有时会深入探讨此类生僻词的含义和用法。
结论:
“虀肠”(齑肠)的核心含义是比喻极度悲伤,肝肠如同被寸寸切碎般的痛苦。其形象来源于将内脏(肠)比作被捣碎的腌菜(齑),生动刻画了悲痛欲绝的情感状态。虽然现代罕用,但其含义清晰,主要记载于《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历史语文辞书中。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虀肠”的词义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虀肠”原指食用腌菜(虀,音jī,指切碎的腌菜)的肠胃,后引申为生活贫困的象征。该词通过“以粗劣食物果腹”的意象,比喻清贫或困顿的生活状态。例如金代元好问在《书生》诗中写道:“书生千古一虀肠,盖世功名不自偿”,即以“虀肠”暗指文人清苦。
二、需注意的易混淆词:鳢肠
“虀肠”与“鳢肠(lǐ cháng)”发音相近但含义完全不同:
- 鳢肠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学名Eclipta prostrata),又名墨旱莲、旱莲草,全草可入药,具有凉血止血、滋补肝肾等功效。其茎叶揉搓后会流出黑色汁液,故得名“墨旱莲”。
三、总结
若您实际想了解的是植物“鳢肠”,可参考上述药用及植物学信息;若确为“虀肠”的文学隐喻,则需结合古籍语境理解其贫困之意。
别人正在浏览...
背斗北风行残暑鬯浃昌意车耳貙刘东都门对义敦庬耳食之言风奔风耗風移俗易風月債福橘负畔鲠涩汉浦横轶鸿瑞怙侈获得性免疫活页纸蛟窟椒室矜独禁口痢近期郡丞峻洁铿铿苛峭轲亲鹿麑裘渌图迷胡明盛旻灵闽蚋谋差谋虹闹笑话疲剧评裁痞徒啓惕秋程肉丸儒家经书乳穗笘籥噬菌体说艺苔岑太空天奬王尊叱驭憸腐闲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