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乱真。 唐 韦应物 《咏徐正字画青蝇》:“误点能成物,迷真许一时。”参见“ 乱真 ”。
(2).迷失真性。 唐 吕岩 《敲爻歌》:“如鼎沸,永沉沦,失道迷真业所根。”
“迷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解析:
乱真
指事物逼真到难以辨别真假的程度,常用于艺术领域。例如唐代韦应物在《咏徐正字画青蝇》中描述画作中的青蝇“误点能成物,迷真许一时”,赞叹画家技艺高超,以假乱真。
迷失真性
指人失去本真或对真理的认知,带有哲学或宗教色彩。如唐代吕岩《敲爻歌》中“失道迷真业所根”,强调因偏离正道而丧失真性。
构词分析
“迷”本义为“分辨不清”(《说文解字》),如“迷路”“迷信”;“真”指本质或真相,组合后强化了“认知混淆”的核心含义。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讨论,如评价艺术品时形容“以假乱真”,或批判思想迷失时强调“背离本心”。
部分网络释义(如“成语:迷失真理”)存在表述偏差,建议优先参考权威典籍中的定义。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阅《汉典》或唐代诗文原典。
《迷真》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对事物的真实性或本质产生怀疑、困惑或混淆不清的状态。
《迷真》这个词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部首是辶(chuò),常用的汉字拼音是mí。
它的总笔画数是11,由5划辶部分,5划真部分和1划的点构成。
《迷真》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礼记·大学》中。在古代,这个词主要用来描述学问的困惑和迷茫。
目前,繁体字“迷真”保留了其拼音和基本的字形,在繁体字书写系统中仍然使用。
在古代,汉字“迷真”有时会被写成“迷眞”,其中“眞”是对“真”的一种古代书写形式。
这个汉字写法在简化字推广之后逐渐被废弃,现代汉字书写系统中只保留了“迷真”的写法。
1. 我对他提出的观点表示迷真,我很怀疑他所说的是否属实。
2. 这个问题很复杂,让人感到迷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弄清楚。
组词:迷惑、迷失、迷茫、真实、真相、真实性
近义词:疑惑、困惑、迷离
反义词:明晰、清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