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主管防禁之事的部门或官员。《后汉书·百官志一》:“稟假掾史主稟假禁司。”《陈书·陈方泰传》:“又率人仗抗拒,伤损禁司,为有司所奏…… 方泰 初但承行淫,不承拒格禁司。”《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二年》:“旧制:诸王在都,唯得置捉刀左右四十人。 晃 好武饰,及罢 南徐州 ,私载数百人仗还 建康 ,为禁司所觉,投之 江 水。” 胡三省 注:“禁司,主防禁诸王。”
“禁司”是古代官职或机构的称谓,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职能范围
指负责禁令执行、安全防卫或监管特定事务的机构或官员,常见于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例如《后汉书·百官志》提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胡三省注解为“主防禁诸王”。
具体用例
如《陈书·陈方泰传》记载官员因“抗拒禁司”被弹劾,说明禁司具有执法或监管权。
建议优先参考第一种解释,即与防禁职能相关的官职或机构。若需深入考证,可查阅《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或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禁司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表示某个机构或个人负责管理和执行禁止、禁令或禁止活动的工作。禁司一词由禁和司两个字组成,禁指禁止,司指负责、管理。
禁司的部首是示字旁,示字旁是一个汉字的常见部首之一,表明字义与“示”相关。禁司的笔画数为12画,属于比较繁复的字。
禁司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一般用于古代文献或古文作品中。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禁司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指的是项羽任命的负责刑法和禁止私人杀人的官吏。
禁司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禁司」,与简体字写法基本相同。
古代汉字有许多不同于现代字形的写法,禁司也不例外。根据古籍记载,禁司在古代写法和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细微变化,但整体字形基本保持不变。
1. 他成为了皇帝的禁司,负责执行各种禁令。
2. 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禁司一切有害于社会安全的行为。
组词:禁令、禁止、禁忌
近义词:禁令、禁止
反义词:许可、允许、开放
饱嗅边音标呈笔立鼻子不瘟不火成道成都平原传闻异辞大干诞说颠张钓水堞垒迭嶂层峦端诚笃患阏积房牙子飞尸霏娓风雷之变烽戍伏桩箇中人家功德水够味儿官鑪钱鬼路行列好戴高帽轰磕红楼化産怀橘将军树脚灯角弈机碓军命峻卓阑圈俛然恰便似乾安曲巧倕热腾沙灾神都祀孔谈绮探人贴靠统建痛駡雾幕相禅象觚闲禄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