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胶黏合之舟。《旧唐书·李密传》:“主上南巡,泛胶舟而忘返; 匈奴 北炽,将被髮於 伊川 。”按,此喻处境危殆。参见“ 胶船 ”。
胶舟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源与字面义
“胶舟”字面指用胶黏合制成的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胶”为黏合剂,“舟”即船具,组合后特指古代传说中以特殊胶液固定结构的船只。
历史典故与引申义
该词源于周昭王南征传说。据《左传·僖公四年》载,周昭王渡汉水时,因船体胶接处遇水溶解而溺亡。后世以“胶舟”隐喻看似稳固实则脆弱的事物,或暗指因设计缺陷导致的灾祸。《史记·周本纪》亦引此典故,强化其警示意义。
词义演变与应用
在文学作品中,“胶舟”常用于比喻不可依赖的器物或计划。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隋堤柳》中“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足见胶舟非久安”,借胶舟批判短视政策。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当代语言中,“胶舟”多作为成语典故出现,强调事物本质缺陷或隐患。如《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将其归入“器物类”成语,用于学术论述或历史评论场景。
“胶舟”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基本释义
指用胶黏合的船,字面理解为结构脆弱、易分解的船只。该词由“胶”(黏性物质)和“舟”(船)组合而成,强调船只的临时性或不稳固性。
历史典故与比喻义
在《旧唐书·李密传》中,曾用“泛胶舟而忘返”暗喻君主沉迷享乐、忽视危机,导致国家陷入危殆境地。此处的“胶舟”象征不可依赖的脆弱事物,引申为处境危险或决策失误的隐喻。
相关词汇与用法
该词兼具字面与象征意义,核心在于通过“胶黏之舟”的意象,表达脆弱、易逝或危机四伏的状态。若需进一步探究历史背景,可参考《旧唐书》相关章节。
岸然道貌百凡待举半截回头人襃録褊鹊碧澄冰川运动婢膝奴顔层峦叠嶂痴妒创置辞理词盟大丧打字机點鐵成金抵戏犊鼻裩赴阙盖不由己跟人归志耗问恢恢家産郊墟袷衣急稻子解情急惊风撞着慢郎中筋丝克绍箕裘孔雀裘窟窟老儿雷咆两参连头眉纶章履武率循庙碑妙慧弭灾木戆年伯迁延岁月泣玉阮生车散绝三休亭射虱投杼外朝乌鬓饷粮仙闼孝烈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