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录”。1.奖进录用。《魏书·术艺传·江式》:“臣亡祖 文威 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録,叙列於儒林。” 宋 陆游 《南唐书·节义传》:“王师弔伐,当褒録节义以表励风节。” 清 姚鼐 《<南园诗存>序》:“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姦,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録,岂不哀哉!”
(2).犹褒述。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杨邦义死节》:“明年,敌去,州白其事于朝,褒録死节,初赠直秘阁,继又赠次对,諡‘忠襄’。”
“襃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拼音为bāo lù,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奖进录用
指对人才或功绩的表彰与任用,常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朝廷对贤能之士的提拔。例如《南唐书·节义传》中提到“褒録节义以表励风节”()。
褒述
表示对人物事迹或品德的赞扬与记述。如《魏书·术艺传》中记载“时蒙褒録,叙列於儒林”()。
在现代汉语中,“襃録”已较少使用,属于古语词汇,多见于研究古代文献或历史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详细例证,可参考《魏书》《南唐书》等历史文献,或访问权威词典平台如汉典()。
"襃録"(bāo lù)是一个汉语词汇,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襃指的是一种用来打扮或装饰的领巾或饰品,而録表示记录或收集。因此,《襃録》的意思是记录或收集关于襃的信息或装饰品的内容。
根据襃的形状,我们可以拆分它的部首和笔画。襃的部首是衣字旁,表示与衣物相关。襃的构成可以分为17个笔画,它的写法颇为复杂,需要一定的书法技巧。
《襃録》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模糊。在古代汉字书法中,襃是一个独特的饰物,被广泛用于儒家礼仪和官方场合。它代表着高贵、庄重和美丽。正因为这个原因,《襃録》这个词汇被引入并广泛使用。
在繁体字中,襃的写法与简化字有所不同。它的结构更加复杂,筆劃更多。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襃作为一个古代汉字,其写法也在不同的朝代中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商代到西汉时期,襃的结构比较繁复,与现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当时的襃更加精致,体现了古代书法的艺术美。
1. 他收藏了一本《襃録》,里面有很多有关丝绸领巾的资料。
2. 这本《襃録》记载了许多关于古代宫廷饰品的珍贵信息。
组词:襃飾(修饰装饰)、録音(录音记录)、録像(录像记录)
近义词:记录、收集、整理
反义词:丢失、损坏、遗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