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投杼的意思、投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投杼的解释

(1).《战国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 处 费 , 费 人有 曾参 者,与 曾子 同名族,杀6*人。人告 曾子 之母曰:‘ 曾参 杀6*人。’ 曾子 之母曰:‘吾子不杀6*人也。’织自若。有顷,人又曰:‘ 曾参 杀6*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 曾参 杀6*人。’其母惧,投杼踰墻而走。夫以 曾子 之贤,与母之信,而三人疑之,虽慈母不能信也。”后以“投杼”比喻谣言众多,动摇了对最亲近者的信心。《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之贤不若 曾参 ,王之信臣又不如 曾参 之母信 曾参 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北齐书·文襄帝纪》:“当是不逞之人,曲为无端之説,遂怀市虎之疑,乃致投杼之惑。” 宋 孝宗 《复岳飞官封敕》:“会中原方议於櫜弓,而当路力成於投杼。” 明 何景明 《上杨邃庵书》:“夫谗言屡至,慈母投杼;浸渍之灌,可解胶漆。”

(2).织布。亦借指织女星。 明 夏完淳 《七夕咏牛女》:“汉北有负軛,汉南有投杼。”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投杼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投杼”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óu zhù,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1. 核心意义
    比喻谣言众多,动摇了最亲近者之间的信任,常用来形容流言可畏。例如宋孝宗《复岳飞官封敕》中的“当路力成於投杼”,即指岳飞因谗言被冤杀的历史背景。

  2. 字面含义
    “杼”指织布机的梭子,“投杼”字面意为丢弃织布的梭子,引申为因外界干扰放弃原本的信任或行为。


二、典故出处

源自《战国策·秦策二》:
曾参的母亲最初坚信儿子不会杀人,但连续三人误传“曾参杀人”后,她最终信以为真,吓得“投杼逾墙而走”(扔掉梭子翻墙逃走)。这一典故凸显了谣言的破坏性,即使对至亲之人也会产生怀疑。


三、用法示例

  1. 历史文献

    • 《史记》用“臣恐大王之投杼也”警示统治者勿轻信谗言。
    • 明代何景明《上杨邃庵书》以“谗言屡至,慈母投杼”表达对诽谤的无奈。
  2. 文学化表达
    明代夏完淳在诗中用“汉南有投杼”代指织女星,扩展了词语的意象。


四、其他释义

少数文献中,“投杼”也被解释为“投掷短兵器”(如标枪),但这一用法较罕见且权威性较低。


五、近义词

“投杼”以生动的典故揭示了谣言的危害性,多用于批判轻信谗言的行为,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学表现力。

网络扩展解释二

《投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投杼》是一个成语,意为投火炬(投杼)来求援,比喻向有关方面呼吁或请求帮助。

拆分部首和笔画

《投杼》的拆分部首是手和木,共有8画。

来源

《投杼》源自《诗经·周南·关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士也爽矣,女不二其娈。桑之落矣,其阳不出。自我徂尔,三岁弗朝。淇水汤汤,渐车輗輗。终车止矣,不可以东西。女也不爽,士其瘳矣。士也瘳矣,女不油以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蔞。蔞则不扬,其靡有为。曳其轮则,如之何其。匪伊嗟佛,靡依靡高佛。桑之落矣,其叶陨脱。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蘂蕚。曳其薢则,如之何其。匪伊嗟佛,靡依靡好佛。桑之落矣,不可矢肆。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的一段动人故事,男女之间的情感悲欢离合。

繁体

《投杼》的繁体为「投杼」。

古时候汉字写法

《投杼》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投杼」。

例句

他们亲手投杼,向政府呼吁保护环境。

组词

投杼为成语,没有通常的组词搭配。

近义词

请求救助、寻求援助

反义词

独自承担、不求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