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痛,疾苦。 唐 元稹 《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二月除御史,三月使 巴 蛮。蛮民詀諵诉,嚙指明痛癏。”
“痛癏”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多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根据搜索结果综合分析如下:
基本释义
该词指“病痛、疾苦”,常用于描述身体或精神上的痛苦。例如唐代元稹的诗句“嚙指明痛癏”中,即用此词表达身体病痛的感受。
词源与引证
其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献,如《新唐书》和元稹诗作中均有记载,多与疾病、苦难相关联。例如《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中的“蛮民詀諵诉,嚙指明痛癏”,即通过“痛癏”体现民众疾苦。
现代使用情况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古汉语范畴。需注意与常见词“痛经”(月经期疼痛)区分,后者是医学专有名词。
建议:若需引用该词,建议结合具体古文语境使用,或优先选择现代常用词汇(如“病痛”“疾苦”)以增强理解性。查阅权威古籍或《汉语大词典》可获取更详细解析。
《痛癏》一词是汉语词语,是指身体疼痛的症状,常用来形容剧烈的疼痛感。
《痛癏》的部首是疒部(病字旁),拆分后的部首是疒,而其总共有11个笔画组成。
《痛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而在繁体字中,「痛癏」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痛癏」是用痛字和癏字分开写的,没有合并成为一个字。
1. 在战场上,战士们经历着痛癏交加的种种伤痛。
2. 他的重大损失给他带来了深深的痛癏。
3. 医生细心地询问病人的痛癏程度,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痛症、疼痛、癏疮、身痛、剧痛等。
疼痛、痛苦、不适等。
舒适、安乐、愉快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