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瘯蠡的意思、瘯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瘯蠡的解释

皮肤病。指六畜疥癣之疾。《左传·桓公六年》:“博硕肥腯……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 杜预 注:“毛皮无疥癣。” 孔颖达 疏:“瘯蠡,畜之小病,故以为疥癣之疢也。” 明 刘基 《送海宁尹知州之官序》:“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为之丰其水草,适其寝讹,去其瘯蠡,驱其豺狼,然后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 明 张煌言 《天地之大德曰生》:“或者谓哀荣之事,天地亦所并存也。不知四灵可畜,仍不碍瘯蠡;三蘖先殄,亦无伤岳降。”一说,瘯蠡即瘰疬,结核病的一种。见 陆澹安 《左诂补正》(《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瘯蠡的含义解析

“瘯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属于非常用词,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是指牲畜(尤其是马、牛等)患的一种皮肤病,具体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的疥癣或溃烂。

详细释义与来源依据

  1. 本义与古代文献依据: “瘯蠡”最早且最著名的出处见于儒家经典《春秋左氏传》(《左传》)。在《左传·桓公六年》中记载:“博硕肥腯……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 这里的“不疾瘯蠡”意指牲畜没有生疥癣等皮肤病,是祭祀用牲肥壮健康的标志。对此,西晋学者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中明确注释:“瘯蠡,疥癣。”

  2. 字义拆解与构词分析:

    • 瘯 (cù): 本义指皮肤病。《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瘯”字,但后世字书(如《玉篇》、《广韵》)多释为“皮病”或“疥病”。
    • 蠡 (luó 或 lí): 在此词中读作luó。有“分割”、“虫蛀”或“器物经腐蚀剥落”之意。在“瘯蠡”一词中,“蠡”用以形容皮肤因病而出现的溃烂、剥落的状态。两字结合,“瘯蠡”生动描绘了皮肤患病后出现癣疥、溃烂的病状。
  3. 权威辞书释义: 现代大型权威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对“瘯蠡”的释义为:

    瘯蠡: 皮肤病。指六畜疥癣之疾。《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不疾瘯蠡也。” 杜预 注:“瘯蠡,疥癣。” 此释义清晰界定了该词的所指对象(六畜)、疾病性质(疥癣之疾)并引用了经典文献及古注作为依据。

“瘯蠡”是一个源自先秦典籍的古语词,特指牲畜(如马牛羊等)所患的疥癣类皮肤病,其症状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癣斑或溃烂。该词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尤其是《左传》及其注疏)和大型历史性语文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的记载中,在现代汉语口语和一般书面语中已基本不再使用。其权威释义建立在经典文献记载和历代学者(如杜预)的训诂基础之上。

网络扩展解释

“瘯蠡”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释义

两种解释分歧

  1. 传统注解:
    • 唐代学者孔颖达在《左传》注疏中提到,瘯蠡是“畜之小病”,即轻微的疥癣病症,类似皮肤表面的疢疹()。
  2. 现代考据:
    • 陆澹安在《左诂补正》中提出不同观点,认为“瘯蠡”可能指人类疾病“瘰疬”,即淋巴结核(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结合《左传》原文及注疏进行对照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鳌宫懊恼博识洽闻参数方程嘲风弄月赤石脂揣挫舛错聪睿毳膻村獠错案到三不着两范长江愤发耕械鬼蜮寒豆韩子卢詪詪歡跃惠色护军获没火热水深金兰之友镌官巨笔夸多鬭靡苦苦莲沼轮钩露琼緑酒满饮杪头敏求南船北车扭解气充志骄乞火轻吉利权事柔和色勃上层建筑尚享生赖守气水到鱼行索用所在地桃李蹊庭壼纨牛玩弄词藻窝线五府先醒销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