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排中律的意思、排中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排中律的解释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条件下,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中,必有一真,不能都假。如一个是假的,另一个一定是真的,不能有中间情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排中律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汉语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排中律要求对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的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肯定其中之一为真,排除中间可能性。例如“此物是A”与“此物不是A”中必有一个正确,不存在第三种状态。


二、逻辑学本质

  1. 矛盾命题的必然性

    若命题P与其否定命题¬P构成矛盾关系,则排中律要求P∨¬P恒为真(符号“∨”表示“或”)。这一原则在二值逻辑体系中具有公理地位,是反证法的基础。

    数学表达:

    $$ forall P,P lor eg P $$

  2. 与矛盾律的区别

    矛盾律禁止同时肯定P与¬P(即¬(P∧¬P)),而排中律强调必须承认P或¬P至少一真,两者共同构成古典逻辑的基石。


三、应用与限制


四、词源与哲学背景

“排中”意为排除中间选项,源自拉丁语“tertium non datur”(无第三者)。先秦典籍《墨经》中“彼,不可两不可也”已蕴含类似思想,表明中国古代逻辑对矛盾关系的早期认知。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3. 陈波. 《逻辑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张建军. 《逻辑悖论研究引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5. 孙中原. 《中国逻辑研究》. 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排中律是逻辑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其核心含义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要么为真,要么为假,不存在第三种中间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公式


2. 与矛盾律的区别


3. 适用范围与争议


4. 实际应用


5. 哲学讨论


排中律是逻辑推理确定性的保障,但需注意其适用条件。它在形式科学和日常决策中至关重要,但在涉及模糊性、未验证命题或非经典逻辑时存在局限性。

别人正在浏览...

罢政敝盖不弃鬓蓬産牧陈事畜类春酲词人催比道得应得跺打法主佛耳草狗逮老鼠贵疎軱戾寒鸱翰海户枢不朽假名矜才扃户啾唧久念疾恶如风寄形坎音矿井临难不避龙杖伦物卖油翁马提灯没见食面蘑菇默视年经国纬缥瓦破斧球图邱真人桑土声音笑貌设施嗜杀叔翁他动词讨求调光题序悌友腿套尪劣亡琴伟状文过文缀雾海显善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