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树欲静而风不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爵 道:‘敢问师父法号?’尼姑道:‘小尼贱名 真静 。’ 王爵 笑道:‘只怕树欲静而风不寧,便动动也不妨。’尼姑道:‘相公休得取笑!’”
“树欲静而风不宁”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与出处
拼音为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níng,字面意思是“树木想要静止,但风却不停息”。原比喻事情的发展无法完全按照人的意愿进行。最早出自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书中通过人物对话引出这一比喻,如:“王爵笑道:‘只怕树欲静而风不宁,便动动也不妨。’”。
二、现代用法与引申义
现代多用于形容个人或环境希望保持平静,却因外界干扰难以实现。例如:生活中即使渴望安宁,也可能被突发事件打乱计划。早期曾被引申为“阶级斗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这一用法现已较少出现。
三、近义词与使用场景
四、文化内涵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力关系的哲学思考,强调客观条件对主观愿望的制约性。
若需查看具体文献例句或完整释义,可参考《二刻拍案惊奇》及在线词典来源。
《树欲静而风不宁》是一句成语,意为树木希望安静,但风却不停息,比喻心境不安宁。
树(木字旁,五画)欲(欠字旁,五画)静(青字旁,七画)而(⼈字旁,四画)风(风字旁,七画)不(一字旁,四画)宁(宀字旁,宝盖头,八画)。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一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后来演变为“树欲静而风不宁”,流传至今。
樹欲靜而風不寧
樹(木字旁,十画)欲(欠字旁,五画)静(青字旁,十画)而(⼈字旁,四画)風(風字旁,十二画)不(一字旁,四画)寧(宀字旁,宝盖头,十一画)。
他心情烦躁,像一株树欲静而风不宁。
树木、欲望、静止、风吹、不安
心烦意乱、心事重重、忧郁不安
心境宁静、安定祥和、尘寰无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