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校书郎的意思、校书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校书郎的解释

东汉 时,征召学士至 兰台 或 东观 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郞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郎。 三国 魏 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 唐 以后历代因之。 明 以后不置。《后汉书·梁慬传》:“校书郎 马融 上书讼 慬 与护羌校尉 庞参 。” 王先谦 集解“盖中郎、侍郎、郎中,通谓之三署郎,校书郎中本可省称校书郎,犹尚书僕射之省称尚书耳。”《后汉书·杨终传》:“ 显宗 时,徵诣 兰臺 ,拜校书郎。”《魏书·律历志上》:“中坚将军、屯骑校尉 张洪 ,故太史令 张明豫 息盪寇将军 龙祥 ,校书郎 李业兴 等三家并上新历,各求申用。” 唐 元稹 《赠三吕校书》诗:“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熳狂。”《宣和遗事》后集:“遣校书郎 卫肤敏 为贺生辰使。”参阅《通典·职官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校书郎是中国古代掌管典籍校勘的官职,始设于东汉时期,隶属于秘书省或弘文馆等机构。该职位主要负责皇家藏书整理、文字校对及文献编纂工作,要求任职者具备扎实的经史功底与文字考据能力。唐代校书郎为九品官阶,是士人科举及第后常见的起家之职,白居易、李商隐等文人均曾担任此职,其《白氏长庆集》中便有“授校书郎制”的记载。

从职能演变看,校书郎在不同朝代呈现差异化发展。汉代校书郎多参与石经校刻,如《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其“校书东观”;隋唐时期则扩展至编纂类书,如《北堂书钞》的编撰;宋代随着印刷术发展,其职责转向版本鉴定与刊刻监督。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强调:“校书如扫落叶,随扫随有”,精准概括了该职的技术特性。

该官职对中华文化传承具有枢纽作用,既保障了典籍流传的准确性,又培养了大量文献学家。据《通典·职官志》记载,唐代校书郎需通晓“五经三史”,并通过严格考课方可晋升,这种制度设计使其成为古代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存敦煌写本中有多件题记载明“校书郎某校定”,实证了该群体在古籍流传中的实际贡献。

网络扩展解释

校书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典籍校勘与文献整理。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校书郎始设于东汉,职责为校雠(校对)典籍、订正讹误。其名称根据官员品级略有差异:若由郎中担任,称“校书郎中”或省称“校书郎”;若由郎官担任,则直接称“校书郎”。三国时期正式确立官职,唐代成为中央基层文官,明清废除。

二、历史沿革

三、职责与选拔

四、历史地位

校书郎虽品阶低,但属“清官”序列(清要之职),待遇优厚且升迁迅速。唐代文人常借此职位进入权力核心,社会认可度高。

五、相关典故

《后汉书·梁慬传》记载校书郎马融上书为官员辩诬,体现其参与政事的可能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体职能变迁,可查阅(百度百科)或(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卞毅倡伶衬句弛紊黜逐辞禄麤浮大白鼠打印大早计點僉多云督学頞蹙发杠封笔改辕易辙干质个中人家骨董羹攱阁国庆节恨惋烘烘花堆锦簇怀表烜洲解剖浄练景明精贼近狎寄生虫酒在心头,事在肚里絶话军中无戏言鲲鱬莲宫料鬭沥滴轮辐戮死瓢壶霹雳酵钱幕千依百顺敲点森锵上收升厅申画神纪试春逝灭收摄四配所长素魣卫乐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