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 时,征召学士至 兰台 或 东观 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职为郎中者,称校书郞中(亦省称校书郎);其职为郎者,则称校书郎。 三国 魏 始置校书郎官职,司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 唐 以后历代因之。 明 以后不置。《后汉书·梁慬传》:“校书郎 马融 上书讼 慬 与护羌校尉 庞参 。” 王先谦 集解“盖中郎、侍郎、郎中,通谓之三署郎,校书郎中本可省称校书郎,犹尚书僕射之省称尚书耳。”《后汉书·杨终传》:“ 显宗 时,徵诣 兰臺 ,拜校书郎。”《魏书·律历志上》:“中坚将军、屯骑校尉 张洪 ,故太史令 张明豫 息盪寇将军 龙祥 ,校书郎 李业兴 等三家并上新历,各求申用。” 唐 元稹 《赠三吕校书》诗:“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熳狂。”《宣和遗事》后集:“遣校书郎 卫肤敏 为贺生辰使。”参阅《通典·职官八》。
校书郎是中国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典籍校勘与文献整理。以下为详细解释:
校书郎始设于东汉,职责为校雠(校对)典籍、订正讹误。其名称根据官员品级略有差异:若由郎中担任,称“校书郎中”或省称“校书郎”;若由郎官担任,则直接称“校书郎”。三国时期正式确立官职,唐代成为中央基层文官,明清废除。
校书郎虽品阶低,但属“清官”序列(清要之职),待遇优厚且升迁迅速。唐代文人常借此职位进入权力核心,社会认可度高。
《后汉书·梁慬传》记载校书郎马融上书为官员辩诬,体现其参与政事的可能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具体职能变迁,可查阅(百度百科)或(搜狗百科)等来源。
校书郎是指古代官职中的一种,是掌管校书和文书的官员。
校书郎的拆分部首为"木"和"书",总共有10个笔画。
校书郎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校书郎是皇帝的侍从官员,负责校对皇帝的书籍和文书。
在繁体字中,校书郎的写法为「校書郎」。
在古代汉字中,校书郎的写法也有一些变体。如:「校書郎」、「校書郞」等。
1. 他是皇帝手下一位聪明能干的校书郎。
2. 校书郎的工作是检查和校对文书。
3. 这位年轻的校书郎才貌双全,备受赞赏。
1. 校书:指对书籍进行校对和校正。
2. 校对:指校勘、校书的工作。
3. 校勘:指对书籍、古文献等进行核对、校正的工作。
1. 校勘官:与校书郎类似,皆为负责校对和校正文书的官员。
2. 文案:指负责准备、整理文书的官员。
1. 笔吏:指负责文书抄写的官员,与校书郎的职责相反。
2. 书生:指以学习为主的人,与校书郎的工作密切相关但职责不同。
薄干备阅碧香不知头脑朝客踌躇不决窜逐大插屏稻草人定制讹语影带方古飞鱼族奋矫分絶浮桁共用电子对臌胀韩山石悍战黑黜黜荤羶骄倦荆玉进礼金钱会咎陶开动机器苦干兰省梨蕊率众马褐梅花书院麪包车濔漫螟蛾谋选幕席南监皮树中牵记齐桓公倾仄驱屏三段碑双符枢臣书室死白讬虑万户千门微乎其微吻合稳婆无所畏忌乡从险狯消鍊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