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若游龙的意思、矫若游龙的详细解释
矫若游龙的解释
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同“矫若惊龙”。
词语分解
- 矫的解释 矫 (矯) ǎ 纠正,把弯曲的弄直:矫正。矫形。矫治。矫世(矫正世俗)。矫情(故意违反常态,表示与众不同)。矫枉过正。 假托:矫命。矫诏。矫虔(官吏假托上命掠夺百姓的财物)。 强壮,勇武:矫健。矫捷。
- 游龙的解释 .游动的蛟龙。《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 濯龙 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明 何景明 《望郭西诸峰有怀昔隐兼发鄙志》诗:“游龙戢渊鳞,翔鷺振云翮。” 胡鄂公 《辛亥
专业解析
"矫若游龙"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身姿或动作矫健优美、灵活迅捷,如同游动的龙一般充满力量和韵律感。其详细解析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义
- 字面拆解:
- 矫: 本义为使曲变直,引申为强壮、勇武、敏捷之意。如《说文解字》释“矫”为“揉箭箝也”,后引申出“强貌”。
- 若: 如同,好像。
- 游龙: 游动中的龙。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力量、尊贵和变化莫测的象征,“游龙”特指其蜿蜒灵动、自由无拘的姿态。
- 整体释义: 形容人或物的姿态、动作(尤其指动态)强健有力、轻盈迅捷、流畅优美,具有龙行云布雨般磅礴又灵动的气势与美感。常用于赞美书法笔势、武术身法、舞蹈动作或人的体态风度。
二、出处溯源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对书法艺术的赞誉,后扩展至其他领域:
- 核心出处: 一般认为源自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的评价。唐代房玄龄等撰《晋书·王羲之传》记载:“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此处“惊龙”与“游龙”意境相通,均强调其书法笔力遒劲、变化灵动如龙。
- 后世演变: “矫若惊龙”逐渐演变为更常用的“矫若游龙”,广泛用于形容各种矫健优美的姿态和动作。
三、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解释为“矫健之姿像游龙飞舞”,明确其核心在于形容姿态的矫健优美。
- 《现代汉语词典》: 释义为“形容身姿或动作矫健优美”,点明了其应用对象和核心特征。
四、用法与示例
- 应用场景:
- 书法绘画: 形容笔走龙蛇,气势磅礴而流畅。
- 武术舞蹈: 形容身手敏捷,动作刚柔并济,行云流水。
- 人物仪态: 形容人(尤其指身姿挺拔、动作利落者)气宇轩昂,举止洒脱。
- 自然物象: 有时也用于形容山势蜿蜒或水流奔腾的壮美姿态。
- 示例:
- 他的草书笔走龙蛇,矫若游龙,令人叹为观止。
- 舞台上,舞者腾挪翻转,身姿矫若游龙,尽显力与美。
- 将军骑于马上,身形挺拔,策马奔驰时矫若游龙。
参考资料来源:
- 《说文解字》在线查询 (释“矫”): 汉典 - 矫
- 《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参考: 国学导航 - 晋书·王羲之传 (请注意此为古籍原文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释“矫若游龙”): 汉典 - 矫若游龙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此为权威工具书官方介绍页)
网络扩展解释
“矫若游龙”是一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有力,或舞姿婀娜灵动,也可引申为形容人物姿态轻盈优美。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书法领域:形容笔触刚劲流畅,如游龙般富有韵律和生命力。
- 舞蹈或姿态:多用于赞美舞姿轻盈柔美、动作行云流水,或女子体态优雅灵动。
二、出处与演变
- 最早关联:源自《晋书·王羲之传》中的“矫若惊龙”,形容王羲之书法笔势飘逸有力。
- 明确出处:明代梅鼎祚《玉合记·义姤》首次使用“矫若游龙”一词,原文为:“看他矫若游龙,超逾集乌……是好舞也。”。
三、用法与示例
- 文学描写:如“他的书法矫若游龙,每一笔都充满张力”。
- 艺术评价:用于舞蹈、武术等表演艺术的评价,例如:“她的舞姿矫若游龙,令人叹为观止。”。
四、近义词与特点
- 近义词:矫若惊龙、行云流水、翩若惊鸿。
- 核心特点:强调动态美与力量感的结合,既有“矫健”的刚毅,又有“游龙”的柔韧。
总结来看,这一成语通过“龙”的意象,将自然界的灵动与人类艺术、形体的美感相融合,成为中文里兼具画面感和赞誉色彩的经典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爱啬冰檗簸土扬沙草马超絶逞想创设醇源大后方当罏打中火丢荒东搜锷锷繁英凫翁绀殿膏润根底寡青过江之鲗故歇烘火红皮书江照肩井剪式跳高交卷静影沉璧禁阍久生极源局度砍土镘空明练冠连婣麟德历偶言拍发抢手货亲识惸独棋坛弃繻郎区节衢塞人之常情戎甲邵伯讼棠生死关头生物战势路手轮说通讨关佻侻晚莟骧腾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