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e] 母马;也指未经调驭的马
母马。《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晋书·凉武昭王玄盛传》:“ 李君 有国土之分,家有騧草马生白额驹,此其时也。”《隋书·许善心传》:“勑以本官直门下省,赐物千段,草马二十匹。” 章炳麟 《新方言·释动物》:“今北方通谓牝马曰草马。”
“草马”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指母马,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方言中:
在云南文山彝族的草马节中,“草马”指用草、竹、野花等材料扎制的马形装饰物,象征驱邪祈福。例如节日中会制作高约2米的公母草马及小马,搭配鲜花装饰。
部分网页提到“草马”出现在草药配方或谚语中(如“牛吃草,马吃料”),但这类用法多为字面组合,不构成独立词义。
该词需结合语境理解,古籍和方言中多指母马,而民族文化中则衍生出手工艺品含义。若需进一步考证文献,可参考《三国志》《新方言》等来源。
《草马》是指古代兵器中的一种木制仿制品,用于训练骑兵,以便提高骑兵的马术水平和战斗能力。草马通常由木料制成,形状像马,常常用于模拟战场上的各种动作和马匹的行动。
《草马》的拆分部首是“艸”和“马”,其中“艸”表示草木类的意思,而“马”表示马匹。
根据汉字的笔画,拆分的笔画为9画,其中“艸”部分的笔画为3画,而“马”部分的笔画为6画。
《草马》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军事训练中使用的一种木制模型马。这种模型马可以模拟真实的战场环境和马匹的动作,用以训练骑兵技能。
在繁体字中,草马的写法繁体为「草馬」。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草马可以写作「舠馬」。其中,“舠”为舟的古体字,表示木制的船形,与草马相似,用以表示草马的含义。
1. 他的马术水平非常高,每天训练都会骑着草马进行练习。
2. 这个战场上摆放着许多草马,让骑兵们可以进行实战模拟训练。
组词:草木、马匹、马良、草场、草坪、马戏、马训、马医。
近义词:木马、模型马。
反义词:真马、真实马匹。
安卡拉百祉变惑财迷心窍孱拙抽噎春娇触嗅叠遍仿徨房捐飞孛蚨钱福威郜大鼎规车龟毛兔角杭秏滑何独宦女花信风壶飡家过老饥厄进富井市进钱旧污揩摩敛发谨饬洛口仓绵里裹针明玕迷途知返黏黏搭搭丕承匹夫勇遣欲轻车犬儿年瞿父日转千阶软弱无力商确擅兴生恩生支受益私官淘盆剃光头庭议推衣芚愚外官无一不备枭桃蟹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