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卧辙的意思、卧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卧辙的解释

东汉 侯霸 为 淮阳 太守,征入都,百姓号哭遮使车,卧于辙中,乞留 霸 一年。见《后汉书·侯霸传》。后常用为挽留去职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三年,解 丹阳 尹,领太子少傅,餘悉如故。掛服捐驹,前良取则;卧辙弃子,后予胥怨。”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解龟踰卧辙,遣骑觅扁舟。” 元 柯丹丘 《荆钗记·民戴》:“卧辙攀鞍无计策,离歌别酒众难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卧辙"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典故的词汇,原指古代百姓横卧在车辙前阻止官员离任的行为,后引申为对德政官员的挽留与爱戴。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侯霸传》,记载百姓因不舍良吏侯霸调职,"卧当辙",后演变为固定表达。

从构词解析,"卧"指躺卧,"辙"为车轮压出的痕迹,组合后字面意为"躺卧在车辙上"。实际运用中包含三重内涵:

  1. 政治文化符号:体现中国古代"官民互动"的理想模式,百姓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对清廉官员的认可;
  2. 文学修辞手法:唐宋诗词常借此典赞颂官员政绩,如白居易《别州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的化用;
  3. 道德评判标准:成为衡量官员治理成效的民间尺度,《中国典故大辞典》将其列为德政的代称。

现代汉语中,"卧辙"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和文学创作领域。需要注意的是,该典故存在多个版本,《后汉书》《东观汉记》等典籍记载细节略有差异,但核心意象保持高度统一。

网络扩展解释

“卧辙”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指向以下解释:

一、基本含义

卧辙(拼音:wò zhé)原指东汉时期百姓挽留官员的典故。据《后汉书·侯霸传》记载,侯霸任淮阳太守时政绩卓著,被朝廷征召回京,百姓为挽留他,躺在车辙中阻拦使车,乞求再留任一年。后演变为表达对离任官员深切挽留的象征性说法。


二、用法与延伸

  1. 典故象征
    多用于诗文或历史记载,比喻民众对清廉官员的拥戴。例如:

    • 唐代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归》中“解龟踰卧辙”,即以“卧辙”体现百姓对官员的留恋。
    • 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中“卧辙弃子”,亦引此典。
  2. 现代引申义
    部分资料(如)提到“车马行进受阻”的引申义,但此用法较少见,可能为现代误用或扩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三、辨析与注意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鞍马劳神闇鸟奔趋辨决不忿嘲竞朝盈夕虚词业疵议大餐怠沓店友独唯额面方袍客府快宫庸股肱之臣衮衮诸公喊冤叫屈毫不犹豫后悔经籍金凿跼天蹐地开阔眼界刻不容松宽洪大度冷凝器连三接二连三接五厘补灵门骡脚律仪美睡谋智旁嘲刨祖坟砰隐朴船萍浮平行擎拳撑脚七窍玲珑润槖弱思僧靿袜淑德水家数纪嗉囊隤缺讬业亡羊得牛温州乱弹无梁下德萧规曹随逍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