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职掌王畿内兵马军事的官吏。《穆天子传》卷一:“丙寅,天子属官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勅宪。” 郭璞 注:“郊父,即圻父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戒敕为文,实詔之切者, 周穆 命郊父受敕宪,此其事也。”
“郊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主流释义(权威来源支持)
指古代职掌王畿内兵马军事的官吏,属于官职名称。这一解释源自《穆天子传》卷一记载:“乃命正公郊父,受勅宪”,郭璞注“郊父,即圻父也”,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也提到相关职能。该词中的“郊”指王城外围区域,“父”通“甫”,是对男子的尊称,整体表示负责都城周边军事防卫的官员。
其他释义(需谨慎参考)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郊外种田的农民父亲”,比喻贫困的农村家庭。此说法未见于古代文献,可能是现代对字面的拆分解读,权威性存疑。
建议:若用于学术或历史研究,应优先采用第一种释义,并参考《穆天子传》《文心雕龙》等原始文献;若涉及现代语境下的特殊用法,需结合具体上下文进一步考证。
郊父(jiāo fù)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郊”和“父”。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郊父的来源比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尚书·泰誓》中,《尚书》是我国公认的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记录了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过程。
郊父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一致,没有变化。
在古时候,郊父的写法可能稍有不同,但仍然保持着相似的意义。但由于古代字体的变迁和演化,具体的写法不容易确定。
以下是一些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郊父这个词语:
一些与郊父相关的组词,可以进一步拓展语境和理解:
近义词可以包括农人、乡村居民,表示类似的意思。
反义词可能是都市人、城市居民,表示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