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慰恤 ”。
亦作“ 慰卹 ”。谓慰问存恤。《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洮西 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其令所在郡典农及安抚夷二护军各部大吏慰卹其门户。” 清 姚鼐 《四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哀问民生,慰恤瘠枯。” 清 吴定 《程巽行传》:“文以传之,岂独慰恤君,亦以惕人不义之可危,名节不可一日堕也。”
“慰恤”是汉语中表示抚慰体恤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向对受困者的物质关怀与精神安抚。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慰”指用言辞或行动使人宽心,“恤”则包含救济、怜悯之意,二者结合后多用于描述对遭遇困境者的双重关怀。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慰恤”最早见于《后汉书·隗嚣传》中“吏民素困饿,表求赈恤”的记载,表明该词自汉代起便具备官方赈济与情感抚慰的双重功能。《汉语大词典》进一步指出,该词在历代文献中既用于描述政府“发粟慰恤”的赈灾行为,也适用于个人“亲往慰恤”的情感表达。
现代汉语使用中,“慰恤”常见于两类语境:一是社会保障领域,如民政部门对受灾群众的“发放慰恤金”;二是人文关怀场景,如心理工作者对创伤人群的“开展慰恤工作”。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提示,使用需注意对象适配性,多指向遭遇重大变故的群体。
“慰恤”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èi xù,属于动词,意为慰问存恤,强调通过安抚、体恤的方式给予关怀,尤其针对遭遇困难或损失的人群、2、。
基本含义
由“慰”(安慰)和“恤”(体恤、救济)组成,指通过语言或行动对受难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抚慰。例如《三国志·魏志》中提到对战亡将士家属的“慰卹”,即官方慰问并给予帮助。
应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或正式语境中,如战争、灾后等场景。例如:
与“抚恤”的区别
“慰恤”是兼具情感关怀和实际行动的安抚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正式文书中,体现对受难群体的综合关怀。
按捺不下摆式抱打不平襃引背违长决缠扰除抹词目大红大緑黨伐打坐电烙铁垫裂点纸画字钓游隄堰法祖蜚蠦丰衣足食辐射平衡归慕过头韩冯城航道横针不拈,竖线不动鸿飞雪爪活瓣骄很叫骂解散帻积冱丽靡遴登龙德隆世鸣沙山闹鬼黔突罄穷清扫壤芥散外省员食不兼味失枕首丘税米说条念款随从肃懋索偶提名推怀王恭氅五韺闲慢骁暴校卫笑与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