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慰恤 ”。
亦作“ 慰卹 ”。谓慰问存恤。《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洮西 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其令所在郡典农及安抚夷二护军各部大吏慰卹其门户。” 清 姚鼐 《四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哀问民生,慰恤瘠枯。” 清 吴定 《程巽行传》:“文以传之,岂独慰恤君,亦以惕人不义之可危,名节不可一日堕也。”
“慰恤”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èi xù,属于动词,意为慰问存恤,强调通过安抚、体恤的方式给予关怀,尤其针对遭遇困难或损失的人群、2、。
基本含义
由“慰”(安慰)和“恤”(体恤、救济)组成,指通过语言或行动对受难者及其家属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抚慰。例如《三国志·魏志》中提到对战亡将士家属的“慰卹”,即官方慰问并给予帮助。
应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或正式语境中,如战争、灾后等场景。例如:
与“抚恤”的区别
“慰恤”是兼具情感关怀和实际行动的安抚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正式文书中,体现对受难群体的综合关怀。
慰恤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为安慰和补偿。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慰”和“恤”。
根据汉字的结构,可以将慰恤的部首拆分为“心”和“亻”,其中“亻”为人的部首,表示与人有关的事物。慰恤的总笔画数为16画。
慰恤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仲春注》中,原意为慰问和抚恤,尤指对受灾民众的关怀和救济。在繁体字中,慰恤的写法为「慰藉」。
在古代,慰恤的写法常常变化。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将慰恤写作「慰谢」。历经时代的演变,慰恤的写法逐渐统一。
1. 他因家庭失去了亲人,需要我们的慰恤和支持。
2. 在这个困难时刻,我会尽力给予你慰恤和鼓励。
3. 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为受灾群众提供慰恤和救助。
慰劳、慰问、慰藉、安慰
抚慰、安抚、补偿、鼓励
伤害、冷漠、不关心、惩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