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葬外地的坟墓。 唐 韩愈 《李君墓志铭》:“其年十月戊申,葬 河南 洛阳县 ,距其祖 澠池 令府君侨墓十里。”
侨墓(qiáo mù)指海外华侨在故乡或侨居地为其家族修建的坟墓,常承载着华侨对故土的眷恋与落叶归根的愿望。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与内涵:
基本定义
“侨”指侨居国外的华人,“墓”即坟墓。合称指华侨为安葬祖先或自身身后所建的墓冢。此类墓葬多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侨乡(如广东、福建),部分位于华侨聚居的东南亚国家。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华侨华人研究百科全书》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
文化内涵
侨墓体现了华侨“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既是维系家族血脉的象征,也是文化认同的载体。例如福建泉州、广东江门的侨墓群,常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反映华侨融合本土与海外文化的特点。
来源:《中国侨乡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侨乡文化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
情感纽带功能
华侨通过修缮祖墓、清明祭扫等仪式,强化与故乡的情感联结。部分侨墓因后代移民断祀成为“无主孤坟”,地方政府近年开展保护工作(如台山侨墓修缮工程)。
来源:《侨乡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年;民政部《华侨墓葬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版。
学术研究价值
侨墓的碑文、形制及分布为研究移民史、民俗变迁提供实物依据。例如厦门大学侨乡考古团队对闽南侨墓的测绘研究,揭示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华侨迁徙模式。
来源:《华侨史研究论丛》中华书局,2017年;《中国侨乡建筑遗产》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2年。
来源:《汉英中国哲学辞典》外文出版社,2016年;《殡葬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
“侨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愈的《李君墓志铭》:“其年十月戊申,葬河南洛阳县,距其祖澠池令府君侨墓十里。”。此例中,“侨墓”明确指向祖辈因客居他乡而葬于外地的坟墓。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研究或古文解析领域。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可参考《李君墓志铭》原文或唐代丧葬文化研究资料。
八殥变贪厉薄笔管条直恻悱长江中下游平原抽丁拔楔椎鲁出相萃次调集顶门上司都有耑爱鳄鱼钳凤犀簪丰衣封章服牛乘马伏彦哥窰公道合理诡滥海澳后朝黄天焦日济颠解战近亲金缯进馔九寰卷手巨掌抗兵慷慨激昂魁荐乐乐陶陶六说白道六王律体卖请盟器念曲辟尘谱籍清易勤力穷薮群动蹂剔儒弱上流笙管乐射饮素飙铁蛇蜗牛庐详择泻火锌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