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杂。 唐 刘知几 《史通·表历》:“文尚简要,语恶烦芜。” 唐 孟郊 《游韦七洞庭别业》诗:“业峻谢烦芜,文高追古昔。”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本草》、《内经》,或失之简略,或失之烦芜。”
烦芜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烦”与“芜”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繁杂混乱、冗赘无序的状态。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角度分项解析:
繁杂荒乱
“烦”本义为躁动、纷杂(《说文解字》:烦,热头痛也,引申为纷扰);“芜”指杂草丛生、荒废(《说文》:芜,薉也)。二字结合形容事物如杂草丛生般冗杂无序。
例:事务烦芜,难以厘清。
冗赘琐碎
特指文字或言辞繁琐累赘,缺乏条理。
例:公文烦芜,读之困倦。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为“繁杂荒芜;冗杂”㈠,并引清代黄宗羲《明儒学案》例证:“议论烦芜,脉络不清。”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12卷。
《辞源》(修订本)
释“烦”为“纷扰、杂乱”,“芜”为“荒废”,复合后强调“杂乱无章”之态㈡。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2015年修订版)第3册。
《古代汉语词典》
标注“烦芜”属书面语,释义“芜杂繁琐”,引《后汉书·班彪传》注:“删除烦芜,刊改漏失。”㈢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2014年)。
《文心雕龙·熔裁》(南朝·刘勰)
“剪裁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㈣——以“芜秽”近义呼应“烦芜”的冗杂之义。
来源:中华书局《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本,1958年)。
《宋书·礼志》(南朝梁·沈约)
“仪注烦芜,难可详载。”㈤——直指礼仪条文繁琐无序。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1974年)。
注:因古籍文献及专业辞书暂无公开电子版权威链接,来源标注以纸质出版物信息为准。现代规范文本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烦冗”(同“烦芜”近义词)的释义支撑。
“烦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详细解释如下:
唐代典籍:
近代文献: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引用或例句,可参考《史通》《全唐诗》等文献来源。
宝仗焙蠒綳吊波儿象脖梗子才人书会昌盍风超然独立揣合逢迎瘁景翠衣掂斤播两低声波迩遥愕窒乏累飞鸿雪爪佛牙舍利拱高古刻黑丹鹤渚鸿都客鸿鸿黄初驩肰汇单祸邸兼施挤撮急烦惊心眩目谨省尽室鞫考灵星门林子莅任六骏芒芋密石木斧番禺烹鬺破镜重圆轻量级三史骚子杀戒诗理寿烛蜀赋树瘿贪食桃实统揽秃里稳稳静静卧理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