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neglect of duty]∶************
(2) [dereliction]∶有意识的或自觉 的忽略(如指原则)或抛弃
犹失职,不尽职。《汉书·酷吏传序》:“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媮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 颜师古 注:“溺谓沉滞而不举也。”《明史·何鉴传》:“ 孝宗 览天下户籍数乃视国初反减,咎所司溺职,欲釐正之。”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至 景寿 身为国戚,缄默不言, 穆荫 、 匡源 ……等,窃夺6*权柄,不能力争,均属辜恩溺职。” 巴金 《利娜·第九封信》:“在优雅而善于剥削的贵族、溺职的法官……以及饥饿的军队等等的下面,憔悴呻吟着那无数的 俄罗斯 农民。”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溺职汉语 快速查询。
溺职是汉语中的一个书面用语,指因疏忽、懈怠或能力不足而未能履行职务责任的行为,通常带有贬义色彩。从构词结构看,“溺”意为沉溺、沉迷,引申为“失职”;“职”指职务、职责,二者组合强调因失责导致的职业行为偏差。
词典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溺职”指“在职而不尽职,玩忽职守”,多用于形容公职人员或负有特定责任者未能有效完成分内工作,如“官员溺职导致政策执行不力”。《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补充其含有“因主观懈怠或客观失察造成严重后果”的隐含意义。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包括“渎职”“失职”,均指向职责履行失败,但“渎职”更强调故意违法或违背职业伦理,而“溺职”侧重因疏忽导致的过失。反义词为“尽职”“恪职”,如“公务员需恪职奉公以避溺职之嫌”。
典型用法
该词常用于法律、行政等正式语境。例如:“监察机构严查溺职行为,确保公共资源合理分配。”其使用需符合语境严肃性,避免口语化表达。
“溺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失职”或“不尽职”,具体指因疏忽或故意忽略而未能履行应尽的职责。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溺职”指公职人员在执行职务时玩忽职守,或因主观疏忽、不作为导致职责未能有效履行。
词源与历史用例
多用于正式文本或历史文献中,批评公职人员或管理者的失责行为,常见于法律、政论等严肃语境。例如:“相关部门溺职,导致公共资源浪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可参考《汉书》《明史》等文献原文。
白富美白平抱直闭藏兵马司不齐材能兼备操演长驱直进程度觕疏倒落钓誉沽名低头搭脑绯袍风雨不测贡物攻泄官禁菰芦顾募海角天涯黑头公华北荒越护城河頮浴浑沌俭固家童嘉植隽敏坎穽馈饎裈裆冷合合冷讥热嘲连职令人利涂漉巾緑文瞒藏钮子平坡弃背天下轻迅轻荑擅离职守声张势厉十字路口手管宿抱隧洞陶婴停立五方杂处无辠瞎蒙新簇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