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议的意思、谏议的详细解释
谏议的解释
(1).官名。谏议大夫。《汉书·王莽传下》:“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諫议、六经祭酒各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 蔡州 纳节旧将死,起居諫议联翩来。”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或更立一无情面之諫议在侧,以辅圣聪不逮。”
(2).谏诤。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子胥 力於战伐,死於諫议。”
(3).指谏诤论议的文字。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如 房玄龄 深识机宜, 马周 长於机变, 魏徵 少学纵横,然 房 长於书檄, 马 长於敷奏, 魏 长於諫议。”
词语分解
- 谏的解释 谏 (諫) à 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谏劝。进谏。谏阻。兵谏。从谏如流。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 议的解释 议 (議) ì 意见,言论:议论。提议。建议。 讨论,商量:商议。会议。协议。议案。议决。议价。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议。恐招物议。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议。驳议。 笔画数:
专业解析
“谏议”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
动词性含义:规劝议论
- 字面拆解: “谏”指直言规劝(通常用于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议”指议论、提出意见或建议。
- 合成词义: 指对君主、尊长或上级的言行、政策提出规劝性的意见和议论。这种行为强调直言不讳、以正视听,目的是纠正过失、避免错误决策。
- 示例用法: “大臣勇于谏议”,意为大臣敢于向君主提出规劝性的意见。
-
名词性含义:古代官职
- 官职名称: “谏议”是“谏议大夫”这一古代官职的简称。
- 职责: 谏议大夫是中国古代朝廷中专司谏诤、议论的官职。其主要职责就是向皇帝进谏,指出皇帝的错误、政策的弊端,或对朝廷事务提出批评和建议。他们是朝廷中重要的监察和舆论力量。
- 历史沿革:
- 秦代始设谏大夫。
- 汉代沿置,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
- 隋唐时期,谏议大夫隶属门下省或中书省,是重要的谏官,常参与朝政讨论。
- 宋代仍设此职,但实际作用有所变化。
- 元以后,此官职逐渐淡化或名存实亡。
“谏议”的核心在于“直言规劝”和“提出议论”,既指一种行为(臣下对君主的规劝议论),也指一个特定的官职(谏议大夫,负责执行这种规劝议论的职责)。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视纳谏、以言纠偏的传统思想。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对“谏议”词条有详细释义,明确区分其作为动词(规谏议论)和名词(谏议大夫的省称)的用法,并引用了《汉书》、《新唐书》等古籍中的例证。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权威工具书。
- 《辞海》(第七版): 在“谏议大夫”词条下详细介绍了该官职的设置、沿革、品秩和职责,指出其“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是理解“谏议”官职含义的重要依据。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对“谏”和“议”分别进行了解释,并明确列出“谏议”作为“谏诤议论”和“官名”两个义项,释义简洁准确,适合基础理解。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在相关官职条目(如“谏议大夫”、“谏官”)中提供了详细的历史背景和职能介绍,有助于理解“谏议”作为官职在历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谏议”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
官职名称
指“谏议大夫”,古代负责向君主进谏的官职。该职位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如《汉书·王莽传》记载“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諫议、六经祭酒各一人”。唐代韩愈在诗中提到“起居諫议联翩来”,也印证了这一官职的延续性。历史上司马光、魏徵等名臣均曾任此职,以直言敢谏著称。
-
谏诤行为
指臣子对君主或上级的直言规劝。汉代赵晔在《吴越春秋》中以伍子胥“死於諫议”为例,说明其作为忠臣的劝谏职责。唐代白居易诗中“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进一步体现了这一行为的正义性。
-
谏诤相关的文字论述
特指以劝谏为核心内容的议论文体或奏章。例如刘师培在《文章学史》中提到魏徵“长于谏议”,表明其擅长撰写此类文书。
补充说明
- 历史演变:谏议大夫在汉代属光禄勋,唐代隶属门下省,职责包括审议诏令、纠正政令得失,宋代后逐渐虚化。
- 文学体现:唐代诗歌中常以“谏议”代指忠臣风骨,如白居易“谏议谪蛮夷”暗含对正直官员遭贬的同情。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文献、职官制度及文学用例,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书》《唐六典》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奔逐碧绿比竹不宁唯是伧人雌雄剑搭耳帽单价鹅毳反脣相稽方帅浮虑负曲刚柔槁瘁公状故乡恒守河虾图环谒胡才活检鉴衡简化字焦雷蕉纱敬忌筋驽金钱会絶诗君氏蒟蒻开坼槛棂空义夸恣临危授命龙翔凤翥緑节莓苔末属烹银颇璃痡峭轻黠仍重衽席之好盛筵逃伍踏踏天饥痛贯心膂讬息温然文帚骛趋乌斯藏相跟相晤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