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的一种帽子。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搭耳帽》:“搭耳帽,本胡服。以韦为之,以羔毛络缝。 赵武灵王 更以綾绢皁色为之,始并立其名爪牙帽子,盖军戎之服也。”
搭耳帽(dā ěr mào)是汉族传统服饰中的一种暖帽,特指两侧带有下垂护耳部分的冬季帽饰。其核心特征与释义如下:
形制特征
帽体覆盖头顶,两侧延伸出长条形耳搭(又称“护耳”),可下垂遮挡耳朵及颈部,亦可系于帽顶。材质多为毛皮、棉布或绒毡,注重防风保暖功能。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搭耳帽”词条。
历史渊源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后融入汉族日常着装,常见于宋元明清时期。明代《三才图会·衣服》载:“暖帽,冬用之……有檐,以毡或绒为之,两旁有毛。”其形制与搭耳帽高度吻合。
来源:《中国古代服饰辞典》(华夏出版社,2018年)第72页。
地域别称
部分地区称“耳掩帽”“暖耳帽”,清代文献亦见“风帽”之名,但严格而言,风帽多指连肩护颈的罩帽,与搭耳帽形制略有差异。
来源:《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相关条目。
实用性与阶级标识
平民多用素色棉布制成,士绅阶层则常见貂鼠、狐皮等高档毛料,护耳边缘常饰以锦缎镶边,兼具御寒与身份象征意义。
来源:《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第三章。
文学意象
古典文学中常借搭耳帽凸显人物境遇,如《金瓶梅》第六十二回描写李瓶儿病中“戴了暖耳帽儿”,暗示其体弱畏寒。
来源:《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注释本。
当代传统戏曲(如京剧、晋剧)及民俗活动中仍保留搭耳帽形制,如晋北“秧歌帽”即由其演化而来,护耳部分缀有彩穗,兼具装饰性。
来源:《中国戏曲服装图谱》(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地方戏服饰章节。
搭耳帽是古代的一种帽子,其含义和特点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起源与材质
搭耳帽最初属于胡服,以皮革("韦")制成,边缘用羔羊毛缝制。据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记载,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时,将其材质改为黑色绫绢("綾绢皁色"),并命名为"爪牙帽子"。
用途与特征
该帽子是军戎服饰,主要作为军事装备使用,具有实用性和象征性。其结构特点在文献中未明确描述"搭耳"的具体形态,但名称暗示可能有护耳设计。
历史意义
赵武灵王对搭耳帽的改良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与游牧民族的文化交融,这种服饰变革强化了军队作战能力,成为军事改革的重要部分。
目前关于搭耳帽的详细形制尚无考古实物佐证,相关记载主要留存于《中华古今注》等古籍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中国历代服饰史》等专业文献。
包装箱变狱阐悟诚绩春圃词林大刀胆小如豆啖蔗德赐登侑点视订议迩续烦愁泛浩摩苍肥虫蚁凤尾鱼凤仙佛印肤泛副职乖昧怪咤灌庙寒梭火城弧骑践跚解廌冠鯨鬚谨峻卷柜看风转舵睽睢鬎鬁头鑪火緑珠楼麻斗迈绝魅鬽渺如黄鹤内法品红敲杀巧笑亲政三蔡商问芟剪束担耸色算学素数唐三彩童奴望秋无緖岘首闲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