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慎而有所畏惧。《书·康诰》:“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 文王 之敬忌。” 蔡沉 集传:“敬则有所不忽,忌则有所不敢。”
“敬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谨慎而有所畏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词义分解
经典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康诰》:“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此句是周公告诫康叔为政需效仿周文王,既要遵循法典(敬),又需有所戒惧(忌)。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描述对道德、法则或权威的遵从态度,如《书》中强调的治国之道。蔡沉在集传中注解:“敬则有所不忽,忌则有所不敢”,进一步说明其包含“不轻慢”与“不妄为”的双重含义。
现代意义
可延伸至对自然规律、社会规范的敬畏之心,强调在尊重中保有理性约束的处世态度。
总结来看,“敬忌”融合了积极遵从与消极避害的辩证思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自律与敬畏的典型表达。如需更多古籍例证,可参考《尚书》相关注解。
敬忌是一个普通的动词,意指对某人或某事物保持警惕和谨慎的态度,一般出于尊重、畏惧或怕出差错。它是一种表现在言行举止上的规范和戒律。
敬忌的部首是心字旁,由两个笔画组成。
敬忌是汉字,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繁体字中,敬忌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中,敬忌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敬字在古代写作“敬”。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长辈都非常敬忌。
2. 学生应该敬忌老师的教导,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
尊敬、谨慎、规范、戒律
畏惧、敬畏、警惕、小心
敷衍、大意、漫不经心、不谨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