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修书致意。《陈书·虞寄传》:“ 高宗 即位,徵授 扬州 治中及尚书左丞,竝不就……又辞以疾,不任旦夕陪列。王於是特令停王府公事,其有疑议,就以决之,但朔望牋修而已。”
“笺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笺修(jiān xiū)指通过书信表达问候或致意,常见于古代正式文书中,强调以书面形式传递礼节性内容。其核心含义为“修书致意”。
《陈书·虞寄传》记载:“但朔望笺修而已”,描述虞寄因身体原因无法参与日常政务,仅在每月初一、十五通过书信表达对君王的敬意。
宋代李纲诗句“敢比蛮笺修五凤”中,“笺修”被用于赞颂书信文辞的华美,体现其文学化表达。
多用于古代官员、文人间的礼节性书信往来,或特定场合(如节日、述职)的书面问候,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笺修》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修订、校勘文稿,一般用于学术研究或文献编辑等领域。
《笺修》的拆分部首为竖,笔画共有13画。
《笺修》一词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笺”的意思是在文稿上添加注释或批注,“修”的意思是修订、整理。综合而言,《笺修》即是对文稿进行修订和注释。
《笺修》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箋修”。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笺修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历史时期和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学者们在进行文献《笺修》工作时,需要细致地校勘文稿。
校勘、注释、整理、文献、批注
校改、校订、修订
撰写、创作
【别人正在浏览】